今年春季,當H7N9病毒來襲,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門在最短時間內公開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信息,并迅速出臺防控方案,贏得了公眾充分信任,恐慌情緒并未似十年前非典時期一般出現,社會秩序井然,H7N9疫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截至5月6日,全國內地共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129例,其中死亡31人,康復42人;經過嚴密防控與精心救治,河南共確診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其中3例已康復出院。這些數據均可以說明,政府“改變了過去應對疫情的負面形象”。英國權威科學雜志《自然》近期發表的題為《與禽流感之戰》的社論中表示,中國此次對H7N9禽流感疫情反應迅速、措施得當,在及時報告和分享相關數據方面相對來說更開放、更透明。
誠然,應對H7N9還面臨著很大的挑戰,H7N9病毒是否變異還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防控疫情這根弦絕不能松懈。
據公開資料顯示,H7N9病毒源自東南亞的一種野生候鳥,候鳥遷徙途中,與當地散養的雞、鴨等家禽接觸,缺乏抵抗力的家禽染疫后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物種以及人類,可以說H7N9病毒從本質上是對我國家禽飼養模式的考驗。而我國家禽散養、混養,活禽運輸,活禽銷售等“小作坊”居多的家禽飼養模式不僅增加了監管的難度,也增加了感染疫情的風險。
此外,與H7N9之戰,公眾雖未像“非典時期”慌亂搶購,但也有不理性不科學防控疫情的事情發生,比如,有些家庭“過度消毒”,有些個人對禽類“過度屠殺”等。
如果說,與十年前相比,人類對抗禽流感病毒的能力有了明顯提升,政府應對禽流感病毒也越發科學有效,但,必須認識到,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東方今報評論員 徐戰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