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所謂“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大鱷被炒得沸沸揚揚。一種說法是,自金價下跌之后的10天內,“中國大媽”搶購黃金達300噸,價值1000億人民幣,造成國際金價止跌企穩出現反彈,“中國大媽”由此戰勝做空的華爾街大鱷。
這種說法娛樂娛樂未嘗不可,但是,實際上近期國際金價的反彈與“中國大媽”搶購黃金沒有什么關系,因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的確,金價大跌之后,中國百姓掀起一股搶購黃金的熱潮,很多“大媽”像買白菜一樣搶黃金。
然而,“中國大媽”搶購的主要是金飾品,屬于消費品,不是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搶購黃金,更不是在紐約商品交易所搶購黃金,而決定黃金價格的正是那里。這1000億元當然不能決定黃金的價格,與華爾街也沒有什么關系。事實上,紐約商品交易所購買黃金的主力一直在撤退,剛剛過去的4月份,黃金ETF基金減持黃金176噸,今年以來則減持了343噸。
“中國大媽”搶購黃金其實是一次黃金消費浪潮,就像商店里衣服打折大家搶購一樣,這種搶購并不能決定衣服的價格。應該說,這次“中國大媽”搶購黃金,大部分人的心態還是比較好的,只是因為便宜了而買一點,并不在意以后價格怎么樣。當然,也有部分人出于投機心理,期望金價能像前幾年那么暴漲,從而獲得暴利。
這種心態是要小心的,雖然黃金出現了一個12年的大牛市,但是,在這之前,從1993年底到2003年這十年,金價漲幅為零。黃金上漲有階段性,并不是最好的投資品。上周巴菲特表示,即使金價跌至每盎司1000美元、甚至800美元,他也不會心動。他說:“除了擺著看,黃金什么用也沒有。”他將黃金與他執掌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進行比較,1965年,伯克希爾股價是每股15美元,每盎司黃金是35美元,而上周五,每股伯克希爾股價為16.29萬美元,每盎司黃金不過1464美元。48年前,黃金價格比伯克希爾股價高了一倍多,如今,伯克希爾股價是黃金價格的100多倍,哪個投資更好?(連建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