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對項目進行詳細說明,有助于人們了解事實,消除誤解。今后有關部門還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確保保護工程依照相關原則進行。
針對網上“百億元拆遷什剎海”傳言,北京西城區政府表示:什剎海舊城保護項目是歷史風貌保護和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的民生項目,非商業開發,不會大拆大建。
隨著北京老街、胡同的逐漸消逝,剩下為數不多的傳統街區越來越成為公眾關注焦點。新近出版的《再會,老北京》一書,頗讓人感受到對傳統的溫情。一旦這座城市哪里開始拆遷,出現各種說法其實很正常。這反映了人們感傷舊日、試圖挽留美好事物的文化焦慮。
人們之所以產生誤讀,大概也因為對相關項目缺乏了解,而又對過去種種拆遷模式有所不滿。許多地方政府搞拆遷,也有以保護文化之名,或采取“商業開發帶危改”模式。到頭來,卻還是為了發展土地財政。遠的不說,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西安興教寺拆遷風波,就被輿論質疑帶有房產開發性質。所以,當有人聽到什剎海要“大興土木”,難免會有此一問。
不過,什剎海項目的運作模式或與過去不同。這個項目屬于“北中軸線核心保護區”的一個舊城保護示范項目,圍繞該項目正在做的事情,主要包括修繕老建筑、復建部分歷史建筑以及拆除一些不符合歷史風貌的現代建筑。這就決定了,什剎海項目必須遵照大原則、大框架進行,而不能違背初衷,搭車搞商業開發。
該項目也不太可能像以往那樣大拆大建。按初步方案,項目主要采取居民自愿申請方式進行人口適度疏解。搬遷與否由居民自愿決定,可以避免強拆發生。恢復什剎海歷史風貌存在一個難點,就是一些老建筑居住人口多,生活環境復雜,影響了整體景觀。但如果采取大拆大建方式遷移人口,又將失去老建筑街區的人文特色。因此,采取自愿原則進行人口疏解,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方案。
這一原則若能真正落實,不僅有利于工程順利進行,還有望成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一個亮點。以往搞類似公共拆遷項目,政府部門說得都很冠冕堂皇,比如“舍小家顧大家”“犧牲我一人,幸福千萬家”。這些說法多有偏頗,極易成為侵害個體利益的高尚借口。實際上,顧全大局未必一定要損害個體利益,如政府提供合理補償,遵循居民自愿原則,不難達到利益兼顧、皆大歡喜的結果。退一步說,至少可以減少阻力,降低各種風險。
傳言的發生,往往是因為知情權的缺失。現在,有關部門對項目進行詳細說明,有助于人們了解事實,消除誤解。今后有關部門還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確保保護工程依照相關原則進行。這樣的話,人們的文化焦慮感才會逐漸消退,進而主動參與到古都中軸線保護工程中來。(特約評論員魏英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