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庚茂書記闡述一億河南人民的中原夢
明確提出六個“一定要” 努力實現中原夢
一個中國人曾這樣描述他在國外旅行時的各種“不習慣”:“不習慣”天天藍天白云、“不習慣”空氣沒什么灰塵、“不習慣”自來水可以直接喝……各種“不習慣”所昭示的是,以高耗能、重污染支撐的傳統發展模式已成為社會“不能承受之重”。
除了環境惡化,勞動力日漸昂貴、自然資源漸趨短缺、政府投資邊際效應遞減等,都意味著人口紅利、資源依賴、投資驅動等因素對經濟的支撐到了臨界點。
經濟轉型勢在必行,河南無法置身度外。
目前,河南已構建長期發展的戰略布局,推動經濟轉型。中原經濟區繪制了經濟轉型的具體路徑,產業集聚區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成為經濟轉型的戰略突破口……
要把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成果,我們必須抓住經濟轉型的根本任務,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2012年,180個產業集聚區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利潤增速都高于全省增速、工業萬元產值的能耗持續下降。集聚效應初顯,需要持續挖掘潛力。
要把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成果,我們必須激發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推動技術進步和科技人才培養。無論是宇通客車入選“中國名片”、中信重工去年逆勢增長,還是安康家族憑華蘭生物牢牢占據“河南首富”、鞏義山村的竹林鎮走出上市公司,都充分印證了科技的力量。
在經濟轉型中,政府起著不可替代的導向作用。不管是德國魯爾區由煤炭和重工業基地成為歐洲文化“首都”和時尚中心,還是工業革命的誕生地曼徹斯特成為以金融、服務、教育和體育為支柱的多元化城市,都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這些成功轉型的例子還告訴我們:地方政府只有做個稱職的設計師、監管者和裁判員,時時克制當運動員的沖動,尊重企業和市場的主體地位,才能實現經濟轉型的成功。
推動經濟轉型,政府不能缺位、越位、錯位,應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把重點放在完善市場規則的制度建設上,把重點放在加強產權保護、質量監管、人才培養等公共服務上。
國務院今年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剛剛取消和下放了71項行政審批項目;河南去年取消和調整147項省級行政審批項目,而今再次啟動清理工作。這些都展示了各級政府“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的決心。
經濟轉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自我革命難免會有割腕般的痛苦,然而,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有如此才能實現中原夢。新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