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規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舉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要做到“三個嚴禁”: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4月18日 《新京報》)
名校情結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畢竟名校是稀缺資源,中國有2000多所高校,211高校才百所,而985高校才三四十所。然而,名校情結熱只是表象,真正的內核是長久不衰的功利價值觀。面對名校,當前社會都失去了理性的價值判斷,名校學生也甘愿畫地為牢。北大“豬肉才子”陸步軒在前不久就曾說:賣肉給北大抹了黑,丟了臉。
名校情結的源頭在哪?其中離不開教育者的灌輸,從以一本上線率論英雄,到重獎被清華北大錄取的高分考生,再到教師們苦口婆心地宣傳考上名校后所帶來的種種好處。教育圍繞著如何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展開,名校情結的背后是人追逐利益本性的擴展,我們的教育中摻雜了很多功利的成分。
其實,用人單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名校情結的受害者,用人單位的領導和人事部門職員大部分也受過教育,在長久的教育灌輸下,自然而然地將學歷與待遇掛鉤,自然希望自己能夠招徠更多的名牌大學生。似乎只有這樣做,才能符合公眾的心理期許,才能彰顯本單位在社會利益鏈條上的地位。
只有扭轉了既有功利主義觀念,才能有效地扭轉名校情結。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說:“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當教育不再功利,思想才不會被功利所裹挾,思維定勢才不會繼續存在,名校情結熱才會悄然散去。(江蘇 職員 錢兆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