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處于司法鏈條的最末端。如果監獄腐敗了,那就代表著司法正義的功虧一簣。一個腐敗的監獄,對于世道人心的影響當是巨大而久遠的。
因“冰毒交易”一事備受關注的鐵嶺監獄又現丑聞。據人民網的調查報道顯示,這座監獄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內情:獄警可為犯人私帶物品,還可幫忙打包飯菜;白酒裝入礦泉水瓶販入監獄,獄警、犯人成“倒爺”;監獄自開超市,家屬感嘆供犯人比供學生還貴……
盡管這些腐敗事實當然還有待一一核實,但“監獄腐敗”對于公眾來說,實已算不上什么爆炸性新聞。腐敗源于不受監督的權力,與發生的部門并無必然關聯。監獄腐敗只是轉型中國林林總總的腐敗中的一部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監吃監”,監獄腐敗和其他腐敗表現形態不同,但本質相同。
監獄處于司法鏈條的最末端。對于犯人來說,它是改造重生之地;對于公眾來說,它是實現公正之所。如果說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監獄就是實現司法正義的最后一道工序——至少對那些被處監禁的被告是如此。如果監獄腐敗了,那就代表著司法正義的功虧一簣。一個腐敗的監獄,對于世道人心的影響當是巨大而久遠的。
其實腐敗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生了腐敗而不自知,或明知有腐敗而不及時查處。從報道中看,鐵嶺監獄的種種亂象,并不在一時。按一些犯人家屬的說法,這個監獄的“好”已經“名聲在外”,甚至有家屬為將犯人分到鐵嶺監獄而不惜重金的例子。媒體更揭露出這個監獄的“腐敗史”:2012年,原副監獄長張會東因先后7次收受他人賄賂81萬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另一名副監獄長皮德才也因涉案獲刑。
刑罰也沒能阻止種種亂象,說明腐敗的利益仍遠超其風險。亂象叢生,在押人員家屬都知曉的“潛規則”,要說主管不知道、監督者不知情,這恐怕令人難以置信。若明知而默許,就是共同腐敗,利益均沾;若確實不知眼皮底下的腐敗,那也是瀆職,而且是嚴重的瀆職。記者調查監獄黑幕并不困難,反腐部門的深入反腐怎么就發現不了那些問題?
破解此局,關鍵就在于誰來監督。若堅持內部監督,那必然是“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險”。不引入體外監督,內部監督就容易產生腐敗的合謀。
這方面,我國香港的經驗值得借鑒,香港的監獄監督主體是多元的,包括香港的立法會、法院、懲教署、申訴專員、太平紳士、香港人權監察、香港善導會、香港戒毒會等,他們可以通過巡視、走訪監獄、聽取和受理被監禁人的申訴、幫助被監禁人等方式對監獄進行監督。監獄監督主體的多元化,能夠保證各種監督主體對監獄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監督,確保監獄的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依法進行,有利于保護被監禁人的合法權利。
建立更為開放的獄政監督體系,才能避免監獄反腐走過場,讓隱秘于高墻背后的黑幕,從此無處藏身。據悉,對于人民網的曝光,遼寧省監獄管理局昨日上午回應稱高度重視,局領導已經帶隊趕往鐵嶺監獄調查。愿鐵嶺監獄丑聞,能終結于對腐敗的制度化究責,而不是單純為了回應輿情的“緊急善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