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這是古代官員進退的生動寫照,一般來說,古代的官員們還真是實踐了“從哪里來回哪里去”的號召,回老家農村做鄉紳,耕讀傳家。當代的歷史學家一般都正面甚至高度評價鄉紳的作用,認為他們起到了對基層社會的組織和教化作用,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這些曾經的領導同志能上能下,退休后在基層仍然發揮余熱。
現在的官員,像古代那樣退回農村老家是不現實的事情,我們現在的體制,不光是農民工進城做市民不容易,反過來,就算你有“能上能下”的意愿,但是想要重新“上山下鄉”也不容易,怕是也會阻力重重。
說到余熱,不光是普通勞動者有余熱——— 所以有人提議65歲以后再退休,延長工作時間,緩解社保壓力,領導干部特別是一定級別的領導干部的余熱能量更強,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到點必下,對黨政體制的健康運行來說是一種貢獻,但對全社會來說,這么多有能力、有經驗的退休干部全部整去搓麻將肯定是一種浪費,過去習慣性的做法是讓他們退居二線,曾幾何時,人大、政協也成了“二線”,各種協會、理事會雖然也安排了不少老干部,但是這種和一線仍然有千絲萬縷關系的二線,弊端也很明顯。
如何讓官員們退下來又有事做,又能成為現代的鄉紳?有不少人建議讓他們到學校教書做教授,如果真有這個水平資格,教書育人倒是官員下崗以后重新輝煌的好平臺,但是這事只能順其自然,不能強調,不能號召,否則學校都擠滿了退休老干部,難免魚目混珠,更難免誤人子弟。
浙江省前省長呂祖善退下來以后,到浙江省博物館當了義務解說員,我認為值得一贊,也值得推廣。
第一,呂省長退下來,從官場退到了社會,做義工不是組織安排,更不是一種優遇,而是自己的選擇,;
第二,做博物館解說員和到大學做教授的不同之處,就是獲得這個崗位可以不動用他過去的職務影響力,我們相信呂祖善先生是在發揮自己的余熱,而不是發揮自己過去職務的余熱。義工人人可做,省長也有權利和資格,而大學教授則需要資格認證,退休官員可以到大學講學,但是希望像呂省長那樣,從“底層”做起,經得起程序公正的考驗。
呂祖善先生在博物館為公眾講浙江的歷史,其實是很考功力的,也合適地發揮了他做省長積累的學識資源,他如果講得沒水平、不精彩,陌生的參觀者完全可以聽而不聞,把這位前省長大人晾在一邊的,這也就保證了前省長不能濫竽充數。
還原老百姓的狀態,回歸老百姓的本分,變成普通老百姓以后,還能找到工作,還能重新證明自己的真才實學,這對退休官員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呂祖善勇敢地迎接了這個挑戰。如果除了做官什么都不會做,在位會戀棧,去位心不甘,這樣的人越多,絕非國家與國民之福。 (銳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