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東圃一名小販暴力抗法砍傷城管執法人員。媒體稱,事件對廣州很多城管執法隊員造成精神影響。一位老城管工作者稱,他自己干了二三十年城管執法工作,他感覺現在的工作越來越不好做,都不知道該怎么干了。(3月20日《信息時報》)
一個人口密集、階層繁復的城市,一個管理到位、執法嚴苛的城市,好像越來越難以走出以下這個怪圈——不是小販刺傷城管,就是城管掐傷了小販。
城管不能被妖魔化,小販也不是永恒有理。但眼下雙方的博弈,顯然已經脫離了理性邏輯,而成為搏同情與悲憫的“虐心大戲”。媒體報道中突出了被刺傷的城管隊員蘇家權,“每月的工資到手只有2000元,工作中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前幾日廣州城管“掐脖事件”中那位被城管扭打的小販也讓網友們“淚流不已”。其實,這些煽情的“花絮”,與事實真相何干?這些斷章取義的圖片,如實還原了當時當事的脈絡嗎?
從來就不是誰慘誰有理。城管與小販的糾結,說到底是城市管理思維與底層生存權的對壘。光鮮的城市,見不得泥土味,于是城管為了“城市利益”,自然要與販夫走卒較勁;而底層群眾的求生本能,鼓舞了小販們的謀生之路,生存底線之上,才有了動刀子的激憤。也許從這個意義上看,才能完美解釋下面這個悖論:一方面,城管執法者很注意改善形象、糾偏失范的執法行為。譬如廣州城管曾提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做最可愛的人”以及“柔性執法”等人性理念,甚至大力“挖掘城管先進事跡,拍電影樹立正面形象”;但另一方面,城管與小販之間的糾葛,一直未曾止歇。就在城管被小販砍了7刀的同一天,廣州白云區的數名城管執法人員也在執法中被小販毆打。
城管的寒心,在于執法對象的“不理解”;但如果小商小販對城管們“理解萬歲”,誰又能理解他們饑寒中的生計焦慮?可是,驅趕小販如果是正確的,勞動謀生的權益何在;刺傷城管如果是正確的,法治社會的底線何在?一切,不過就是因為城市管理制度不肯“松口”而已。
再文明的驅趕,本質仍是粗暴的強權。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還在如火如荼推進,我們究竟要怎樣的城市、我們究竟要怎樣的市民,城管與小販是最好的“試紙”。在“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路上,小販有小販的夢想,城管有城管的人生,給商販們一個低成本的零售空間,再劃清哪些是走街串巷的禁區,規則合理了、秩序明確了,“人性執法”才會真正有底氣,而商販們的售賣行為,才有了是非的邊界——— 至于他們之間的糾葛,也才不需要“比慘”。(鄧海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