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鐵路票價低的一個主要依據是,鐵路基礎運價從1995年以來一直沒漲過。雖然鐵路基礎運價十多年沒調,但隨著高鐵動車大量開通、部分普通列車停運,整體票價水平已呈“結構性上漲”。
新成立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承繼了原鐵道部高達2.6萬億元的債務,有人主張通過提高票價來幫助還債。發改委一位研究人士認為,“客運只占鐵路總收入的30%左右,漲價對還債幫助不大,影響卻很大,所以鐵路在票價問題上會保持謹慎。”
鐵路市場化改革,和漲價不能畫等號,而應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浮動,形成一個更加靈活的票價體系。
很多高鐵在票價不低的情況下仍然年年虧損,原因是成本太高。中西部一些城市,沒必要一律建時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鐵,快鐵、客貨混跑可能更符合實際需求。
雖然鐵道部拆分為國家鐵路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但鐵路的實際經營者,仍然只有一家。鐵路經營的“一統天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火車票網上訂票的“獨家專營”,這也是旅客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
去年,攜程、京東等電商網站曾試水火車票網購業務,但鐵路部門隨即表態,12306是火車票的唯一直銷網站,未授權其他網站開展火車票發售業務。電商的火車票網購業務也就隨之停止。值得關注的是,攜程網近日又重啟了火車票網絡預訂業務,這被業界視作一個試探性的舉動。
商業網站的火車票預訂,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購”,而是“代購”,最終還需要到鐵路部門買票,才能完成整個交易。隨著鐵路總公司的掛牌,此舉會否打開票務銷售的“鐵板一塊”值得期待。
一邊是“一票難求”,一邊是“空座不少”,曾因票務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尷尬,既反映了“獨家專營”的弊端,也造成了運力的浪費。對此,一些人認為,鐵路政企分開后,票務銷售和服務也應引入市場機制,讓旅客有更多便捷的選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