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騙子選擇哪些欺騙對象最容易得逞?從媒體報道的案例中可以發現,財、色、官是騙子最易得手的三大“寶地”。騙財一是許以好處,二是冒充大款行騙;騙色的資本一是用情,第二還是用錢;而騙官的技巧,基本上是以升官為誘惑,其手段或者是自稱認識某大領導,或者直接冒充領導。在騙子施展技能的三大“寶地”中,騙官的收益無疑是最大的,一旦得手,往往能財色兼收。
昨天的一條“騙官新聞”被媒體廣為轉載。新聞說,一個叫趙錫永的人自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司長”,從2010年開始,在湖南婁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騙。趙錫永所到之處,既有當地官員聘他為政府顧問,邀他作報告、參加掛牌儀式等活動,還有當地媒體跟蹤報道。
趙錫永在多地官場暢行無阻,與受騙官員合演了許多鬧劇,以致驚動國務院研究室,專門發通知請云南省辦公廳“及時采取措施,制止并揭露趙錫永的詐騙行為”。
這個案例并非孤案。去年媒體報道,39歲男子鄒斌勇自稱國家發改委的副司長,多年來以此身份結交一些官場及商場上的朋友,不少人把他奉為上賓,不時送錢送禮。實際上,鄒斌勇只是在發改委一個部門里做過臨時工。這自然讓人想到俄國諷刺作家果戈理1836年發表的小說《欽差大臣》。小說描寫紈绔子弟赫列斯達可夫與人打賭輸得精光,正一籌莫展,從彼得堡途經外省某市,被誤認為“欽差大臣”,在當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鬧出許多笑話。一位自身不干凈的市長不斷賄賂這位年輕人,為了打開在首都升官發財之門,甚至把女兒嫁給他……
騙官為何會如此容易得逞?這與我們的權力結構有關。當權力是由上面賜予而非下面支撐時,“上頭”就擁有巨大的威懾力量。因此當有人自報來自上級某個部門時,下面的人一般是不敢生疑的。他們害怕假如真是上頭來人卻膽敢懷疑,萬一被領導知道了,其結果不言而喻。而且“上頭”不輕易往下走,能得到“上頭”的光顧是求之不得的,夾道迎接都來不及,哪有心思去懷疑?
這種權力架構不但使“上頭”不容置疑,連他身邊的工作人員都成為“下頭”的“香餑餑”。筆者曾親眼見到一位“機靈人”向某個演出公司打電話,自稱是某部長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領導對這個演出挺感興趣,想買兩張票。“機靈人”解釋說,演出公司的人一定不敢多問。事實果然如此,他如愿以償地獲得兩張一等贈票。
從表面上看,向掌有實權的地方主要官員行騙,似乎有很大的風險,萬一露餡,面臨的懲罰很可能與欺騙普通百姓不可比擬。然而騙子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且“光腳不怕穿鞋的”,他們往往擁有比一般人更大的膽量。俗話說,“最危險的地方常常是最安全的地方”,騙官與騙色的相似之處是,受騙者常礙于面子而不敢聲張,只能“啞巴吃黃連”。果然,事實再次證明了“啞巴定律”——趙錫永游騙了那么多官員,迄今尚無人向警方報案,有記者致電有關地方和部門了解情況,后者均不認為接待過趙錫永有什么問題,也不認為遭受了什么損失。受騙者并沒有在這件事情上接受教訓,以后如果再有張錫永、李錫永前去“視察”,仍然可能像趙錫永那樣被待若上賓。
與《欽差大臣》中騙子露餡是由于來了真欽差一樣,趙錫永的露餡也是因為真國務院政策研究室發來一紙公函。這一騙案展露了我們權力結構的一大罅隙隙,這個罅隙既能放縱權力,也能游走騙子,令人警醒,發人深思。何龍(廣東 編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