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好餐飲業食品安全,還得靠勤跑、多看這些笨方法才行。
3·15之際,知名餐飲連鎖企業吉野家被媒體曝光,其問題包括,在米飯過了廢棄時間后繼續售賣;店內餐具也未按要求清洗、消毒等。
經媒體的放大鏡一檢視,原來以“良心品質”自居的吉野家,后廚竟如此不堪,著實讓人驚訝。無獨有偶,去年被央視曝光的麥當勞,同樣在后廚上栽了跟頭,其過期食品翻新再售等問題,與吉野家如出一轍。
從麥當勞到吉野家,餐飲業的后廚為何連連失守?這暴露出當下一些餐飲企業食品安全管控混亂,無視消費者健康。麥當勞、吉野家是都知名的大型餐飲連鎖企業,媒體隨機去暗訪一下,就能查出這么多問題,其他管理不規范的中小餐館的情況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監管的責任,同樣應反思。麥當勞和吉野家這些問題,絕非一兩天的事,但為什么平日沒被發現?坊間對餐飲企業的后廚問題,多有議論,但似乎很少看到監管部門主動查處,更鮮見這種問題在執法行動中被曝光。
管好餐飲業食品安全,其實也沒什么訣竅,只要在日常監管中展開高頻率的突擊抽查,這些企業斷無僥幸之理。對此,香港的經驗就很值得學習。
香港食環署食品監管的一個法寶就是巡查執法,僅在2009年,食環署巡查食物場所近20萬次,這還不包括對涉嫌非法屠宰的屠宰房300次掃蕩行動,對新鮮糧食店和街市肉檔7200次突擊巡查等。食環署巡查執法發現問題后,不僅嚴厲處罰,更將抽檢、處罰結果向社會公布。
我們現在對于餐飲業監管,不是不重視。例如現在許多餐館的后廚都裝有攝像頭,監管部門可以遠程監控。不過麥當勞和吉野家的例子說明,這種“辦公室執法”,作用不可高估。監管好餐飲業食品安全,還得靠勤跑、多看這些笨方法才行。如果固守目前執法模式不改,那么麥當勞、吉野家之后,下一個是誰,將永遠是個問號。
□國華(職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