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發泡餐具被稱作“白色污染”,14年來一直禁產禁用且多次查處。但今年2月發改委的一紙“21號令”,卻將它突然解禁。食品包裝專家和多家餐盒企業指出,發泡餐具目前缺乏產品標準、質量安全市場準入條件以及成熟完備的回收機制,呼吁政府部門盡快制定相關文件解決這些問題。(3月14號《新京報》)
解禁一次性發泡餐具,國家發改委給出的理由是:一次性發泡餐具使用的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至于何種“較大變化”,發改委并未言明。但筆者以為,發泡餐具“上市”,安全必須先行。畢竟,風險社會的提前來臨,現代性的“饑腸轆轆”,民眾的安全,早已變得面目全非,搖擺不定。被解禁的發泡餐具,會否危及到公眾的環境權,是必須要考量的因素。
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是禁止還是解禁發泡餐具,都是國家發改委利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市場。僅靠權力介入,并不是市場經濟的運行邏輯。當然,筆者并不是反對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調控是必要的,事實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市場調控,這已經成為不同經濟形態共通的運行思路。筆者想說的是,市場有其自身的運行邏輯——利用供需與價格體系調節市場,完成調配。就拿發泡與非發泡餐具來說,市場上生產一個發泡餐具需要四五克原料,而生產一個透明餐具(非發泡)則需要20多克,成本不同,價格自然各異。而消費者的交易心理則是,商品質量與用途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當然是“買賤不買貴”。只有當發泡餐具形成賣方市場,價格抬高時,消費者或許才能自動放棄發泡餐具。同樣的,當非發泡餐具控制成本,壓低價格時,才能吸引更多消費者,占領市場。由發泡餐具引發的環境污染,便可得到治理,又何須回收治理?而這其中,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提供技術開發或稅收優惠,支持非發泡餐具生產廠家,達到調節發泡餐具市場的目的。政府與市場厘清邊界,各歸其位,這才是最根本的環境治理方法。
解決發泡餐具污染難題,需“兩只手”齊抓共管。市場能管的,你就不要管;市場管不了的,市場不能管的,你才能管。厘清各自邊界,不缺位,不逾矩,環境污染的陰云才能隨風飄散。
(王言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