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蔣華良3月7日在政協會議上指出,我國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又稱“千人計劃”)實施至今已有5年,目前“到了總結經驗和教訓的時候了”。他還指出,我國學術界目前存在一種“重才輕德”傾向,“只要業務好就什么都好,包二奶等情況越來越嚴重”。(3月9日《中國青年報》)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央財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計8729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8%。這顯示出國家對研發的高度重視,但是,在科研經費快速增加的同時,科研經費的浪費(甚至被侵占)讓諸多關心中國科研環境的人士極為憂慮。中國科協的一項調查顯示,從全國來說,資金用于項目本身的比例在40%左右。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一位檢察官曾指出,“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筆科研經費的教授群體可能淪為新的腐敗高發人群。”
當前很有必要由人大出面組成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對這類問題進行調查,一方面,人大對重大教育、科研投入有質詢、監督的責任,要了解錢是否用到實處,是否被揮霍;另一方面,由人大組織的調查委員會,可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人士、專業人士共同參與,對計劃的實施進行獨立的評估。事實上,所有由政府部門推進的科研計劃、教育計劃、人才計劃都需要獨立的機構進行評估、總結,以看清這些計劃究竟起到了怎樣的效果,所投入資金是推進了教育、科研事業發展,還是被揮霍、侵占。
另外,更為關鍵的則是要根據調查的問題,推進科研管理體制和人才評價改革。無論從政府的職責,還是大學、學術研究機構的自治屬性出發,由政府主導教育計劃、科研計劃和人才計劃,都是不適宜的,這本質是對教育、學術進行行政化管理和評價,必然導致大學、學術研究機構的嚴重行政化,教育和科研都急功近利,會增加權力尋租,也會滋生教育腐敗和學術腐敗,在眾多的計劃之中,學校和學術研究機構將異化為利益共同體。 (熊丙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