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臨汾街頭,你見到的外觀設計成像故宮、鳥巢、城堡、大院的建筑,是“五星級”公廁。從2008年到現在,臨汾投資5000余萬元,新建標準化公廁160多座。其中,已建成標準化公廁60座,五星級標準達40座,四星級標準12座,每年的管理費用達300萬元。(3月3日《東方早報》)
公共廁所建設對接民之所需,本該好好褒揚才是。可近來,愈演愈烈的“星級公廁”風,卻讓老百姓頓生糾結。你瞧,動輒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投資,早已超乎了我們普通百姓的想象不說,也給各地本來緊張的公共財政,徒增了負擔。這時,我們就不得不警惕這“五星級公廁”背后,所隱藏的另類公款浪費。
眾所周知,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城市進行公共廁所建設理所應當,其也是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門的職責所系。一個城市的公共廁所有多少、方便與否,直接和居住在這個城市的群眾的方便程度和幸福指數有關系。但問題是,建設解民之急的公共廁所,是否該如此奢侈?答案當然不言而喻。正如網友所言,城市公共廁所衛生、干凈、方便既可,否則就是燒錢。
毫無疑問,公眾對“五星級公廁”的這種“燒錢”之說,是有部分道理的。就拿新聞所報道的山西臨汾來說,其將計劃新建標準化公廁160座。可見,之前公廁匱乏在臨汾已是明擺的事實。所以,在這種老百姓入廁難、怨聲載道的時候,城市管理者們首先該考慮的不該是城市形象的“面子”問題,而是更應關注老百姓切實所需的“里子”。只有這樣,一個城市才能以一個體面的顏面示人。否則,只能是抓小放大、自欺欺人。
這也就反映出了一些城市在公共建設中,喜歡大手筆、鋪張浪費的情形。就以城市公共廁所為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各地公廁闕如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可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顧忌于高昂的建設和管理成本,不愿加大投入修公廁。而另一方面,卻又喜歡面子工程,拼命地打造所謂的“五星級公廁”,并美其名曰——“公廁也是城市的一張名片”。但殊不知,沒有了老百姓入廁的便利,一切所謂的名片都是“紙老虎”。
現在,當我們面對頻生的“豪華公廁”,難免疑竇叢生。我們的疑惑是:政府部門在進行公共投資時,是否也該有一個起碼的預算和價值考量?如果投入和產出比懸殊,投資額明顯逾越項目建設本身的價值時,那么,管理者就有必要重新審視和反思這項公共投資是否過當,以此來杜絕公款浪費現象的發生。否則,就算錢沒有裝進政府部門自己的腰包,那它還是得為如此“燒錢”行為買單。
作為社會公共財富的把持者,相關部門理應率先垂范,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當我們回顧各地的“豪華公廁”事件,無一例外地發現——一間小小的衛生間,顯然不需要如此規格的建設。這種超標建設、恣意揮霍公共財政的做法,不僅與當下反對鋪張浪費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有時更有可能從中滋生腐敗。因為,這種隱形的揮霍浪費,本身與腐敗并無兩樣。
(李文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