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崇洋”,并不是對內地奶企的實力和技術不放心,而是對生產者和監管者的“良心”不放心。
香港特區自本月起對離境人員實施奶粉“限帶令”。面對家中嗷嗷待哺的嬰幼兒,不少內地父母頓覺余糧不足。“奶粉危機”再度襲來,閭巷之間、網絡之中也是熱議不斷。匯集民意的兩會自然不會繞開這個話題。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呂新華針對奶粉問題表示,內地奶粉99%是符合質量標準的,但群眾信心不足。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談及這個現象,已是眼中含淚。
其實,在香港特區實施限制措施之前,荷蘭、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早已感受到了來自中國內地的搶購壓力。這股波及大半個地球的“尋奶”熱潮,對于綜合國力已經顯著提高的中國來說,當然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情。要把消費者伸向世界各地的手拉回來,關鍵還是先提振他們對國產奶的信心。
姑且不論來自質檢總局的“99%”有無水分,至少專家認為內地奶粉在工序和配方上與進口奶粉相差無幾,一些洋品牌也在內地設有工廠。由此可見,消費者“崇洋”,并不是對內地奶企的實力和技術不放心,而是對生產者和監管者的“良心”不放心。多年來,內地生產企業和監管部門在熱點問題上的“鴕鳥態度”確實強化了消費者對內地奶粉的不良印象。如果說阜陽的“大頭娃娃”事件只是動搖了消費者的信心,那么石家莊的三聚氰胺事件幾乎給國產奶粉帶來毀滅性打擊。經歷過這些波折,內地奶企本應該痛改前非,以可靠的質量重塑消費者信心,讓人失望的是,內地奶企這些年仍然是丑聞不斷,或許這些都可以歸入微不足道的“1%”,但有多少消費者愿意拿自家人的健康賭一把?中國內地的市場足夠大,更多的消費者還沒有能力在海外尋找放心奶,很多內地奶企愿意得過且過,也許就是看準了這一點。在一些生產企業不足以信任時,監管部門在奶粉質量問題上的拖和捂,無疑加劇了消費者的信任崩塌。雖然三聚氰胺事件的眾多受害者遲遲得不到應有的賠償,當初受到處分的那些官員卻是競相復出或升職,奶業的監管模式也未見根本改進。既要消費者相信,就應該拿出一些能夠取信于人的行動,否則豈不是誘人“迷信”?
在消費者都知道“睜眼看世界”時,監管部門不妨也看看其他國家如何處理食品質量問題,學一學現成的世界先進經驗。近日,歐洲各國對“馬肉風波”的處理手段堪稱范例,這些國家對這個事件的重視,以及對涉案企業的打擊力度,甚至讓中國內地消費者都感到些許驚詫。此后,德國又發生了以普通雞蛋冒充有機雞蛋的事件,被認為是德國農業史上的最大丑聞,德國相關官員的感受是“令人發指”。如果我們的監管部門也能對企業的不法行為多一些苛刻,對自己的失察多一些不寬容,何愁喚不回消費者信心。
(評論員 沙元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