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包括東方今報在內的不少媒體都在做非典十年的專題,有自媒體在網上曬出的非典時期照片引發網友唏噓不已,也有專家警醒世人遇事隱瞞的慣性仍然存在。非典劫難十年之后,反思“非典”顯示了我們這個社會正在日益成熟的心智,以及公眾對于吸取經驗教訓提升生命質量的理性思考。
非典十年給我們提供了思考另一緊迫事件的歷史切片,那就是自去年冬季以來驅之不散的霧霾。霧霾雖不似非典病毒一樣迅捷可怕,但其對人身體之危害,對人情緒之影響,大有令人“談霾色變”之勢。對于省會鄭州來說,2013年頭兩個月只有3個“好天”,對于同樣受困于霧霾的北京來說,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場大風,卻是一場土黃的塵沙。
霧霾驅之不散,反而愈演愈烈,為之奈何?在一面面口罩的背后,是一遍遍的反問,我們難道只有“等風”一條路可走嗎?毫無疑問,煤煙、油氣以及工地的揚塵,可以說每一個制造霧霾的元兇都已經深入經濟與生活的血液里,要想徹底驅散霧霾,必須從深層次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而十年前對待非典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一:政府充分發揮資源調動能力
迎戰霧霾雖不像突擊非典,但充分發揮政府調動資源的能力有利于即施即效。比如,在治理汽車尾氣方面,政府可否建立實施“公車限行”制度;在預防城市沙塵等方面,政府能否建立“定時灑水、裸土覆蓋”等機制規范拆遷;在產業審批項目方面,能否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一票否決。在優化能源發展環境方面,短期來看,政府部門能否敦促油品升級、鼓勵民資進入,長期來看,政府能否在根本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新能源,這些都考驗著政府在發揮資源調動能力方面的態度和力度。
二:建立充分透明信息發布機制
非典留給我們最大的教訓就是面對問題首先要做到開誠布公。在對待霧霾方面,雖然說排在首要位置的是節能減排,然而,充分透明的PM2.5檢測發布機制,反映著政府部門對于改善環境污染的重視程度,也影響著公眾對待霧霾的態度。日前,PM2.5中文名有可能被認定為“細微顆粒物”,此前有關它的征名活動還曾遭網友吐槽。比PM2.5叫什么更讓人掛念的是數據能否準確透明。真實、準確、權威的PM2.5數據滿足的不僅僅是公眾的知情權,更是政府責任的體現,政府應該像預報天氣一樣公布PM2.5數據。
三、鼓勵人人可參與的民間公益
行動勝于言說,參與就是力量。在自媒體時代,我們不能滿足于人人都是評論家,更應該履行公民責任付出行動。比如,我們能否多選擇公共出行方式,少放或者不放煙花爆竹;民間環保公益組織能否低門檻得到合法身份,最大程度發揮公眾參與的熱量;法律體系能否吸納公益訴訟經驗并鼓勵其在環境污染領域的實踐,等等。人人行動、人人參與的民間公益是戰勝霧霾最寶貴的資源。
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生態文明,不能停留于口頭號召。驅之不散的霧霾是事關人人的污染難題,也是一道嚴肅的政治考題,更是深化轉變發展方式的突破口。徹底擺脫霧霾,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們必須拿出治理非典的態度與力度對待霧霾,唯此,清澈的藍天與新鮮的空氣,才不會僅僅停留在我們的歌聲里,我們的夢里。
(東方今報評論員 徐戰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