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教育部發布《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報告顯示,中職生就業率超過95%,已經高于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率。
中職就業率超大學,表面上看,這表明中職發展前景大,可是,具體分析中職的“就業含金量”,就難以樂觀??陀^而言,我國有的中職學校,針對行業需求,和企業緊密合作,培養的中職生,提高了行業技術工人的技能,但也有不少中職畢業生,做的是農民工的活,在農民工招工難的背景下,中職的高就業率是在意料之中的。換言之,如果簡單地以就業率來評價就業,可能得到的一個結果是,在我國,農民工的就業率是最高的。
其實,我國有不少中職學校,在招生時,就打出了“免費”和“保證就業”的旗號,而做到這兩點,根本不難,只要把學生以頂崗實習的名義,送到缺員工的企業即可,學校可從中收勞務管理費用,學生也提前解決了“就業”??梢粋€嚴峻的問題是,這些學生沒有接受多少中職教育,他們所從事的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這違背了中職培養現代技術工人的使命。
這種粗放發展,是難以持續的。首先,高就業率掩蓋了部分職業學校教育低質量甚至“空心化”的真相,有的地方中職學校的辦學條件并沒有得到保障,教育也沒有特色;其次,由于人才并沒有得到充分使用,教育的發展沒有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中職教育的吸引力持續走低。
更嚴重的是,在當前人才管理和評價體系中,中職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對于職業學校來說,用就業來評價辦學水平,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必須深入分析這樣的就業率是怎樣來的,學生都從事哪些工作,職業發展情況如何,接受職業教育后,學生的職業技能有怎樣的提升,等等。這些問題不分析,滿足于職業教育的高就業率,很可能忽視職業教育的深層次問題,誤導職業教育的發展。
?。ㄐ鼙?上海 學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