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卷入備受關注的六和“速成雞”事件后,中國肯德基昨天在京舉行“雷霆行動”發布會,首次正面回應公眾的各項質疑,并宣布通過6項舉措來全面整治強化雞肉供應商的管理。中國畜牧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也現場為事件中的白羽雞“正名”,明確指出“速成雞”事件中的雞是無罪的,問題根源在于個別養殖戶的違規用藥。(2月26日新京報)
按照中國畜牧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的說法:被說成“速成雞”的白羽肉雞引自歐美,是全球第一大肉禽來源,全世界都在吃。其生長速度快,最重要的原因是品種的選育,飼料配方、有防疫和科學的飼養與管理不可或缺,肉雞生長期為45天快速出欄,并不是什么“問題”,只要用藥得當、不出現違規用藥就是安全的。
問題是如何保證100%的用藥安全?譬如:按照正常的流程,在出欄前10天左右要喂最后一批次防疫防病藥品,但如此真正“精確”和“嚴格量化”到養殖戶的每一只雞身上,這本身也是一個高難度動作。在一個目前監管環節不可能延伸到養殖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的現實之下,“漏網之‘雞’”將在所難免。
中國畜牧業協會開出的“藥方”為,今后將把白羽肉雞的養殖模式從以公司+農戶為主逐步向公司+家庭農場、公司+自養基地轉變。難道“家庭農場”、“自養基地”就一定比農戶飼養更安全嗎?安全問題并不僅僅在“小作坊”、“個體養殖戶”身上發生,在“速成雞”事件中曝光的“六和集團”可不是什么“小作坊”,該集團先后被授予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食品放心企業、全國肉類工業最具影響力品牌等榮譽稱號。這樣的大企業、大品牌,不一樣放任了“不安全”的速成雞嗎?
人們最大的疑慮并不是“速成雞”究竟長幾天,而是擔心監管的不到位甚至缺位。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未來出現“半月雞”也未必沒有可能,但國內監管的成長卻是極為緩慢的,監管手段、監管方式,以及發現問題和查處問題的模式等等,實際上遠遠滯后于“科技的進步”。養殖業領域“幾天換一茬”產品和商品,監管卻依然“長不大”、“不著急”,這才最令人擔憂。“速成雞”時代來臨,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原本應該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監管”,該好好反思為什么“長不大”了。(畢曉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