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購質次價高的問題一直飽受詬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月25日上午發布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制發展報告》披露,部分地方政府去年1月至9月的采購商品,8成高于市場平均價,超過一半的商品價格高于市場平均價1.5倍以內。
政府采購實行公開招標,而且數量又大,怎么也不可能比市場高,可是政府采購價高的現象時有報道,如:一個小小的U盤,政府采購價為125元,市場價僅為90元,“8成高于市場平均價,超過一半的商品價格高于市場平均價1.5倍以內” 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即使是與市場價相符也不允許,如果超出市場價或與市場價等同,那還要政府采購干嘛,不如放開自行采購,又省事,又減少成本。可見此種高價采購非常的不正常。
政府采購有專門的部門,而且程序也稱得上嚴格,不可能象外行一樣被人宰,為何會出現此種現象,說到底在于人情購買,關系購買,看似公開透明隱含著種種奧秘:政府采購用的是公款,價高價低與采購者無關,一些人圖省事,省麻煩,該談價的不談,該比照的不比照,任商家信口開河;其次是礙于人情,照顧關系,給其方面與已方便,做順水人情;再則,當今的商界有不少潛規則,很難說擺得了暗箱操作之嫌。
另外,一些地方對于公用品的使用異常的寬,尤其是到了年底的時候,更是突擊性的用錢,如在2008年花掉1.5萬億元,2009年花掉2萬億元。這么多的錢,怎么花,上繳太讓人心痛,只能是揀最好的購,只買貴的。
比市場價格高怎么也說不過去,可是要找理由一大堆,有的說成售后服務更周到,有的同一樣的產品硬要說質量比市場更好。隨便編出個理由來,又有誰去查,又有誰去管?如果說財政把關嚴,預算精細,核實多少給多少,可問題出就出在核實上,核實不嚴,看走了眼,才出現反常的價格,這不能不說,在某種程度上是預算把關不嚴所致。
正規采購成了不正規,真正的原因,不單在部門,而在于把關者,如果說預算從嚴,報銷參考市場核定,只能少不能多,不隨便埋單,想超過也難,因而,要糾正這一反常的現象,只能是加強預決算監管,同時對于反常的采購進行跟蹤調查,才能杜絕由此產生的漏洞。(羅瑞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