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有律師申請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等信息,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據悉,2006年,國家環??偩峙c國土資源部曾做過全國土壤污染調查,但污染數據至今沒有公開。
對土壤污染狀況秘而不宣,正使環保部承受著越來越重的輿論壓力??陀^說來,環保部此次拒絕律師的信息公開申請,也算是有禮有節,不僅在規定時限內及時回應,更給出了長達22頁的答復函。只可惜,所謂“國家秘密”的說辭,實在不能令人信服。
“緊握相關信息,卻堅定地不公開”,環保部對民眾期待的一口回絕,似乎并非“不作為”那么簡單。不足為人道的擔憂與無奈,才是此事的核心關切。
誠如有專家所指出的,土壤污染數據,確實敏感,全面公開可能引發一些社會問題。此處所說的“社會問題”,包括維權索賠、要求問責官員、抵制污染源等民間情緒的爆發式宣泄,也涵蓋了地方政府取締違規生產、治理土壤、進行賠償等面對的巨大成本。
但問題在于,民眾真有那么非理性嗎?再者,難道治理者可以在暗箱里完成糾偏與償債嗎?
事實上,全面說明土壤污染狀況,未必就會引發民意反彈,或許還會成為風險共擔、攜手共進的動力。
以提防心態對待民眾的知情訴求,只會消解信任資源。在資訊發達的當下,權威信息的缺席,只會誘使各式“傳言”躋身輿論場。而恐慌情緒,也隨之生成蔓延……若職能部門不拿出實據,以正視聽,只怕關于土壤污染的“小道消息”還會潛滋暗長。
說到底,土壤污染不僅是環保部門的心結,更是民眾的隱憂;而“治理污染”也絕不只是環保部門的工作,亦是每一個公民的心愿。
即便現狀果真堪憂,環保部門也沒任何理由“一個人去戰斗”。那么,就請從公布污染數據開始,凝聚更多環境改善,包括土壤治理的共識與力量吧。(蔣璟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