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只有強力推進保障房建設,才能讓民眾不再“望房興嘆”。
近日,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月份,全國超七成城市房價普漲,一線中心城市更是價量齊升。“新國五條”的出臺,既呼應了民眾對“買房貴”問題的廣泛關切,也表明了中央政府對房價走勢的一貫態度和堅定決心。
“新國五條”并非像某些解讀所說“了無新意”,相較于以前的政策,就限價目標與效果問責地方政府、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推進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等內容,有的是內容的新突破,有的是力度的新加強。但是,總體看,“新國五條”又確似曾相識。強化限購、限貸,擴大房地產稅的試點,政策的主基調都是以調控亦或抑制房地產需求為取向的。只是,樓市政策10年9調,既表明了樓市問題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也折射出以抑制需求為導向政策的局限和尷尬。
當今樓市問題,表象上是市場上樓價的一路高攀,實際上則主要源于全國基本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的嚴重滯后,導致供求關系嚴重失衡的結果。
1998年開始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房屋分配的貨幣化供給目標實現了,但當時確定的以經濟適用房為主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則進退維谷。我國樓市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還是絕大多數人的基本住房得不到有效保障。當保障房房源遙不可期時,海量的“剛需”被迫轉向購買商品房,樓市“越調越漲”也就不足為奇了。要讓樓市回歸到合理區間,各級政府首先應該把自身的功課做好,真正讓住房保障體系實現“應保盡保”,盡最大力度滿足基本需求,從而有效緩解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矛盾。
有效的樓市調控政策,不應該僅是經濟的,首先應該是社會的。加強調控是揚湯止沸之計,強力推進保障房體系才是根本之計。為了讓民眾老百姓不再“望房興嘆”,樓市政策已到多管齊下、組拳出擊的時候了!
(江南一木 公務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