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救助,是種公共溫暖的抵達?!暗捅2槐5汀钡谋U侠Ь?,非但政策的善意不能自然發散,甚至還將損傷公平正義
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社會保障綠皮書。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調查顯示,受調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貧困家庭,有近8成的貧困戶沒有享受低保救助。(2月24日《新京報》)
低保救助,是種公共溫暖的抵達?!暗捅2槐5汀钡谋U侠Ь?,非但政策的善意不能自然發散,甚至還將損傷公平正義。
對于困難民眾而言,低保就是救濟糧。近些年來,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低保的投入都在增加??稍诒敬谓邮苷{查的低保家庭中,卻有近8成貧困戶沒能享受低保,這不得不讓人生疑:低保到底流向了何方?
調查中,“6成低保戶不是貧困家庭”的結果,似乎解答了這種疑惑:之所以有如此比例的貧困戶得不到救助,或正是因為大量享受低保的非困難群體享有低保,擠占了貧困戶的機會和份額。
也許,標準的模糊和政策的粗陋,是造成“漏保、錯?!钡闹匾?。不過,相同的調查樣本中,漏保和錯保的比例,竟然近似于對稱,恐怕真正的問題,還是在于監管不力造成的流失和侵占。
必須意識到的是,低保政策作為公共救助,其成效的評價標準絕非低保投入的多少,而是這些投入能否真正到達貧困家庭的手中。但從層出不窮的低保亂象來看,低保的救濟糧已然異化成了某些人眼中的肥肉。
關系保、人情保,甚至還有民政官員靠吃“死人保”發財……由此可見,低保亂象的成因,有個很重要的特點,便是權力觸手太長,低保審核、發放程序不嚴謹,監管不透明。當低保成為任意支配的資源和福利,在權力尚未受到足夠約束之前,恐怕難以遏制自肥的沖動。
一場調查都能發現的情況,作為貼近、深入群眾的民政機構卻視若無物。由此可見,并不是騙保者太聰明,而是錯保的發生,有著公權自肥的魅影。要么向近親輸送利益,要么則在低保這塊救助蛋糕上直接啃上一口,在這樣的情境下,犧牲的是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低保人群的份額和指標。非困難群體享受低保,斷的是困難人群的生路。
錯保之錯,并非無心之失;漏保之漏,恐怕也非疏忽所致。在低保投入相對固定的情況下,錯與漏體現出來的這種此消彼長,意味深長。背后所隱含的或正是侵占的事實。
而要防止救助資源的流失,防止“低保不保低”,關鍵在于監督體系的完善。當騙保者需要支付相應的代價,當審核發放的權力之手要為出現的錯漏負責,那么低保這份救濟糧才不會成為依附權利便利者嘴里的肥肉。也只有監管嚴密,才能防止低保等救助資源滲漏在輸送過程中,盡數傳遞到困難民眾手中。
面對調查所反映的救助尷尬,背后所反映的流失和侵占值得警惕。有限的低保資源,不能被非救助對象無限透支。(時言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