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并不是最終目標,它只是實現政府職能有效調整的一個現實途徑。在明確改革目標后,重在創造條件,積極穩妥地推進,成熟一項推進一項,由此真正釋放出強勁的改革紅利。
據新華社電,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3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討論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稿。會議認為,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緊抓好。
將《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列入日程,這是落實十八大提出的關于行政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這也意味著不久后召開的“兩會”將推進新一輪的國務院機構調整。
十七大以來,尤其是十七屆二中全會出臺《關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后,以大部門制改革為主推進了政府的機構調整,應當說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相比,政府職能轉變的進程還比較滯后。無論是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政府與社會關系、理順各級政府間關系,都直接關系到政府職能轉變的實質進程。各方面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新階段改革紅利的釋放,取決于政府自身建設,取決于政府改革。
正是著眼于解決這些突出矛盾與問題,十八大把行政體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在行政體制改革中,報告具體部署了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等六個方面的具體任務。
應當說,機構改革并不是最終目標,它只是實現政府職能有效調整的一個現實途徑。推進機構改革,如果脫離轉變政府職能調整這一基本目標推進機構調整,恐怕不可避免地出現改革的走形變樣,引發更多的矛盾。客觀地看,過去幾年的大部門制,形式上有明顯進展,但在按著行政范圍內三權分設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的目標還遠未達到。一些綜合部委,既負責國家宏觀政策、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職能,又具體負責重大項目的審批,還要負責價格監管和市場穩定。這一方面使綜合部委不得不把很大的精力放在重大項目的審批上,放在短期的市場穩定上;另一方面又使專業部委的職能難以有效發揮。
在實踐中,新一輪的改革,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職能調整的總體設計:一是通過向市場放權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通過向社會放權理順政府與社會關系;二是通過向地方政府的有效分權,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三是通過自我限權加強政府的自身建設,提高政府效率。
推進政府改革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很難寄希望于“畢其功于一役”。在明確改革目標后,重在創造條件,積極穩妥地推進,成熟一項推進一項,由此真正釋放出強勁的改革紅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