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下水污染“宣戰”,需要更多的公民行動起來,去調查、取證,向公眾、媒體和政府提供線索。各級政府部門不但應重視這些公民的監督,同樣也應善待這些監督的公民。
在公眾和媒體向地下水污染“宣戰”多日之后,昨日《新聞晚報》報道了第一個涉嫌地下排污的案例。
該報記者接到張華(化名)的爆料后,赴濰坊市臨朐縣暗訪了多家鋁材廠。在其中兩家鋁材廠,發現了疑似地下排污的證據。
連日來,山東和濰坊的環保部門稱,對企業地下排污高度重視,拉網排查了715家企業,還公布有獎舉報辦法,對相關舉報人最高將獎勵10萬元?,F在,既然媒體已經有了調查報道,那么,也有請濰坊環保部門按圖索驥,前去調查、核實。如果相關企業不法排污事實確鑿,就請兌現獎勵的承諾。這才是真正的鼓勵公民監督,才是真正的治污。
這一案例,對公共輿論的鼓舞價值毋庸諱言。臨朐縣多家鋁材廠涉嫌地下排污,這些鋁材廠就在縣城邊上,也說明危險相當急迫。這凸顯了公民的責任和公民監督的價值。向地下水污染“宣戰”,需要更多的公民像爆料人張華這樣行動起來,去調查、取證,向公眾、媒體和政府提供線索。
喝上清潔的水,是每個公民享有的權利。當這份正當權利被侵犯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責任去捍衛,用實際行動去調查、取證,或許要冒一定的風險。所以,我們要向這位臨朐的爆料人致敬。他是一位負責任的公民,值得尊敬。
從報道可知,張華曾經在鋁材廠打過工,屬于知情人士。在記者趕到臨朐的前一天,張華已經花了一整天時間,探訪了當地將近十家鋁材廠,并有拍照。他擁有的所有采集和發布信息的設備,僅僅只是一部陳舊的塞班系統手機。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當他在微博上看到保護地下水的倡議時,依然行動起來,盡管因此遭受了家人和朋友的勸阻甚至嘲笑。
張華所做的一切,或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這正是社會所需要的。盡管,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如此勇敢,但是,聽從良知和責任的召喚,充分評估風險,主動去調查取證,也應該成為一種自愿的行動。如果大家對身邊的危險都麻木和懦弱,那么,也必將為此而付出代價。
治理地下水污染,當然需要政府強化監管執法。但現實中,并非所有地方政府都能將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非所有地方的環保部門都在嚴格執法。有的地方政府一方面信誓旦旦“嚴懲”、“拉網排查”,一方面卻在通知企業“做好應對媒體(暗訪)的準備”。
無論,地方政府是積極治污,還是消極應對輿論,當地公民對切身利害的關切和行動,都永遠是保護地下水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最強大的動力。
各級政府部門不但應該重視這些公民的監督,同樣也應該善待這些監督的公民。在地下水污染這個共同的敵人面前,鼓勵公民舉報,歡迎媒體調查,政府與民眾展開良性互動,才能揭開那些不法企業的面紗,讓它們受到應有的懲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