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不妨借此事件,進一步了解當前國內地下污染狀況,思考解決問題的合理路徑,這樣才不至于動輒陷入道德批判的困境。
近日,網傳“山東濰坊許多企業將污水排到1000多米的水層污染地下水”,引起了極大關注。但據濰坊市回應稱,該市環保局已排查企業715家,暫未發現帖文反映的問題。目前,該市公布有獎舉報辦法,對相關舉報人最高將獎勵10萬元。
從年前關注空中的灰霾,到年初熱議地下水污染,這說明公眾環保意識在提高,也表明生態污染已大舉入侵人們的日常生活。面對污染細胞的擴散,沒有退路的人們只能奮起反擊。任何逆反時代潮流的做法,都將遭到公眾唾棄。濰坊重金懸賞“求舉報”,如果是看到人心所向,從而積極作出回應,不妨加以肯定。
不過,這種做法卻讓人嗅到一點賭氣的意味。此前網上傳出,當地派人到北京,試圖通過運作阻止媒體曝光問題。一時間,微博上風聲鶴唳,充滿“成敗只在今夜”的緊張氣氛。如今人們看到,相關報道非但得以公開,當地還放出“最高獎勵10萬元”的話。不排除這是當地了解網上輿論后所采取的應對措施,而從這里可看出當地急于化解公眾質疑的心態。
但應該說,當地要想消除公眾顧慮,關鍵還是要采取切實行動。重賞之下有無“勇夫”,這且另說。政府部門掌握的信息和手段比公眾多,應承擔起逐一排查企業的責任。對那些已排查的不存在問題的企業,則有必要公開相關信息,讓公眾進行判斷、監督。例如,當地采取何種排查手段,排查過的企業為哪些,監測的數據結果是什么?這些信息都有必要公之于眾。當地若只是擺出懸賞的漂亮姿態,卻避開信息公開這個實質問題,恐怕仍難以贏得公眾信任。
同時,需要厘清的是:當地目前的地下水污染情況如何,企業在這其中扮演何種角色,答案仍不清晰。何況,這種地下排污技術是否合法,企業何以千方百計往地下排污而不愿意進行污水處理,這些問題也需要專業解答。如果這些問題還沒搞清楚,公眾的憤怒或將淪為非理性的發泄。
批評公共部門是為了推動社會進步,這同樣有賴于公民理性力量的壯大。在許多情況下,批評公共部門也是一種“技術活”。越是有“技術含量”的批評,越能體現公民社會的成長,而缺乏專業素養的質疑,則有可能把公共部門推向錯誤的路徑選擇。近年來,網絡輿論風生水起,這為公眾監督提供了大舞臺,但因此也出現了公共部門被非理性情緒牽著鼻子走的現象。可以說,公眾不理性與公共部門不理性,一樣都是法治社會的敵人。
回到事件本身,公眾借此發泄對環境污染的憤怒,或者政府部門賭氣般地回應公眾質疑,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當地政府應依照相關法規,認真排查企業,全面公開信息,這才是處理問題的應有態度。而公眾不妨借此事件,進一步了解當前國內地下污染狀況,思考解決問題的合理路徑,這樣才不至于動輒陷入道德批判的困境。相關報道見今天A14版
(魏英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