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預定銳減,名酒銷量銳降,很多領導干部春節期間談論的話題之一是如何“躲飯局”。
改作風有沒有實效,反浪費有沒有動真格,春節是個重要觀察窗口。可以說,今年的春節,是一個干干凈凈的春節、一個風清氣正的春節、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在公款浪費歪風中,大多數人其實是被裹挾者,內心并不愿意。中央的明令禁止,省市縣等各級規則的剛性,是解除“裹挾”的鑰匙,“被裹挾的大多數”腰桿子硬了,理直氣壯地在抵制和反對歪風。
還有一部分人的“躲飯局”,是在觀望,并非思想深處有觸動。“躲”,只不過是被動之舉應付之態,不想撞在槍口上,是在“避風頭”。這些人的改作風、反浪費,不會因為“躲”而成為常態。
飯局要“躲”,說明飯局依然存在,依然與權力保持著親近關系。為何有那么多飯局?是因為權力受到的監督還不徹底,權力還可以謀私。
對于飯局,如果僅僅是暫時抱著“躲”的態度,認識不到位,勢必難持久。“躲”了初一,很難再主動去“躲”十五。那么,“躲飯局”只不過是“金蟬脫殼”,是在和監督“躲貓貓”。
與監督“躲貓貓”,如果制度不發威,這些“躲貓貓”者,就會當制度是“病貓”。只有政績考核樹立作風導向,干部選拔確立作風標準,行政問責注重作風紅線,讓這些人付出“代價”,才能有效剎住浪費之風,樹立節儉新風。
風氣的此消彼長,往往源于價值引領漸漸形成的“勢”。改作風、反浪費,正是在積累正能量的“勢”。
很多時候,“勢頭”一來,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并不難,難的是鍥而不舍、久久為功。“一陣風”,是一些地方和單位的痼疾,本身就是一種壞作風。改作風、反浪費,需要破掉“一陣風”,內化為精神追求和工作習慣。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在順勢與逆勢的較量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要主動成為風清氣正的順勢者、示范者和引領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