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煙臺長大的女孩,第一次回農村過春節,看到茅坑,憋得直哭也不肯上廁所……當地村支書說,村民對改善居住條件、居住環境都有強烈愿望也肯花錢,但靠一家一戶一村一店辦不成,得靠社區建設、政府配套才能一攬子解決。(2月13日《大眾日報》)
從表面上看,這是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矛盾,基礎設施跟不上或者趕不上城市化的步伐,導致城鎮化出現“表面化”的征兆,當城市長大的小孩子來到農村之后,看著與城市中截然不同的廁所時,登時的感覺“休克”直接導致憋哭也不敢蹲茅坑的尷尬事件出現。當然,這也可以解釋其中的問題,但并非真問題,只是表面上的問題罷了。因為不肯蹲茅坑還可以有很多不同層面的解讀方式。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上把城市和農村的世界看做是兩個世界,將城里人和向下看區別對待,而由此衍生出來的農村生活習慣和城市也截然不同。上廁所,在城市中一般多有馬桶,在農村卻只有茅坑或者更簡陋的設施。由于習慣上的認知不同,城市長大的孩子到了農村,不習慣是正常的,但是這種不習慣不應該成為丑化和鄙夷農村的理由。人們總會說,城市是先進的,農村是落后的,其實這根本就是錯誤的,誰能說瀘沽湖炫美的風光比不上城市PM2.5爆表的空氣呢?
不肯蹲茅坑的城市孩子表面上的嬌氣背后隱藏著的是教育的失敗和生存適應能力的缺失。在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中,城中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長的寶貝和皇帝,嬌生慣養出來的孩子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對于文化相對性的缺失。其基本的表征就是認為城市是唯一的存在,認為農村就應該和城市一樣。長此以往,等到了農村中,或者到了別的地方,也如此以為,必然會呈現不敢蹲茅坑的現象。
試問,連一個茅坑都不敢蹲的還能希望其在野外生存嗎?這拷問的應該是家庭教育和整個社會教育的問題。而那些所謂的體驗式教學根本沒有起到必要的作用,按照道理講,對于任何地方的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應該教育他們文化是相對的,是多元的,就如同廁所一樣,有的是馬桶,有的蹲坑,有的是茅坑,更有的是簡易的設施。任何事情無不是如此,這樣才能摸清不肯蹲茅坑背后的真問題,而非僅僅就事論事。(王傳言)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