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應該取笑人性的弱點,而不應該取笑人體的缺憾,這是正常藝術與惡俗藝術的分界線。
多年來我一直關注春晚小品節目,并對趙本山、蔡明等表演的小品節目多有批評,批評主要針對小品中歧視弱勢群體、嘲諷人體缺陷的內容。
我2008年看過春晚之后,給新京報寫過一篇《從趙本山賣拐到蔡明賣樓》,批評二位表演藝術家小品,目光向下,嘲諷的多是弱勢群體。而在更早的春晚,1994年,黃宏與侯耀文表演的《打撲克》,內容嘲笑的是官場與職場的腐敗之風,對這些潛規則或不良作風進行揭露與抨擊,不僅可以博得人們一笑,還可以起到某種凈化世風的作用。而近幾年我們看不到這樣內容的小品了,不僅如此,一些小品開始淪落為對貧弱群體的嘲諷與搞笑。
今年蔡明表演的小品叫《想跳就跳》。“蔡明”這位退休的老文化干部,對街道里身材不高卻癡迷舞蹈的老人,從身材到舞姿,無不刻薄嘲諷,最后卻以高貴的姿態,來同情弱者,用摔他人手機,來表現自己的正義感。這樣的離譜而畸形的同情心,不知道想表現什么?就是為了搞笑與取樂?
藝術作品應該取笑人性的弱點,而不應該取笑人體的缺憾,這是正常藝術與惡俗藝術的分界線。
人類偉大的藝術作品,甚至正常而普通的藝術作品,都是站在弱者的立場上,對弱勢群體表現同情心,而面對權貴保持應該的距離與批評精神,如果要取笑,也是弱者對權貴的取笑,如果要表現,也是表現那些卑微的人們,內心卻有著常人難以發現的美德。然而,一些小品相反,總是槍口向下對準貧弱者。
轉型中的社會,各種現象千奇百怪,藝術家只要多關注社會,用批評的眼光去挖掘強勢人群在轉型社會中人性弱點,小品就會更具力度,更受百姓喜愛。
(吳祚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