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報記者作了一項調查:一個會議,準備的文件材料摞起來有6層樓高。會議一散,多數文件即被扔掉。
可以肯定的是,會議沒散,有些文件就已經被扔掉了,甚至,它們還沒“出生”就已經注定了被扔掉的命運,根本沒有存在的意義,用“胎死腹中”形容我們見到的大多數會議文件、簡報及其他材料,是不過分的。
據統計,某地級市每年編發各類簡報50萬份以上,每位市級領導每年接受簡報4000多份,最多的一個單位編發6種簡報。其工作方針、方法大致說來如下:編寫簡報的主旨是讓領導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績,選題必須積極正面,報喜不報憂;編寫的程序是采、編、審分工,一份簡報至少要耗費三四個人的精力;編寫過程必須字字小心,領導不愛看、不喜歡、不習慣的字眼和表達方式不可用,比如有的領導喜歡“現報上,請審示”,有的領導喜歡“現將**呈上,請批示”,一定不能搞混,否則前功盡棄。因此,徹底完成一份簡報或會議文件沒有4個小時拿不下來;簡報必須當天出,要送到領導的早餐桌上,深夜或凌晨印簡報是常事;簡報能得到領導的批示是最大的成功,但絕大多數簡報只能在領導手里停留一兩分鐘。
一般說來,簡報的質和量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標題只寫“省內外記者參觀我市高新科技園區”是不行的,一定要加上“反響熱烈、一致稱贊”等詞語;只寫“本次大會勝利閉幕”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加上“與會人員充分肯定積極貫徹”等句式。至于“量”,更有講究,一般是一定要比同類上次會議的簡報總量高出20%左右,即體現出本次會議的進步,也為下次同類會議的“發展”預留一些空間。
可以看出,所謂簡報或其他什么會議材料,一般來說都要以領導為中心,表揚與自我表揚相結合,以官話套話為形式,以官場規則和潛規則為宗旨,對實際工作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是很大的浪費。
中央八項規定強調“切忌走過場、搞形式主義”“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沒有實質內容、可發可不發的文件、簡報一律不發”等,切中時弊。習近平同志在甘肅調研考察時強調,改進作風,最終要落實到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身上。各級黨委要把作風要求貫穿于干部培養選拔和管理監督全過程。要樹立正確用人導向,使那些對群眾感情真摯、深得群眾擁護的干部,那些說話辦事有灼見、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對上對下都實實在在、不玩虛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潔、公眾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獎和重用;使那些享樂思想嚴重、熱衷于形式主義、嚴重脫離群眾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懲戒,用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黨心民心。
誠哉斯語!只有徹底斷了那些官員用文件、簡報“上位”的念頭,打印機才會輕閑一些,會議浪費才會剎車。(蔡 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