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的搪塞糊弄,到后來針對戶籍民警的斷尾求生,再到迫不得已對房姐采取舉措,執法過程中透露出的“拘謹”讓人等得焦心。
陜西神木“房姐”案終于邁入執法正軌。2月4日,龔愛愛被當地警方刑事拘留,在榆林市境內異地看押。據稱,神木警方已于1月27日對龔愛愛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印章罪進行了立案。
回顧“房姐”案一路發展,我們驚嘆于記者不斷呈現出的事實真相,感慨于不同相關方回應時的拙劣表演,也疑惑于執法機關超乎尋常的淡定從容。或許因為一開始就不愿徹查,忽略了公共輿論的影響力,才有今天如此被動的局面。整個事件的脈絡復制了以往的諸多危機案例,執法部門在與輿論的對抗中不斷被逼著往前挪。從當初的搪塞糊弄,到后來針對戶籍民警的斷尾求生,再到迫不得已對房姐采取舉措,執法過程中透露出的“拘謹”讓人等得焦心。
從程序上看,警方對房姐立案并采取強制措施,意味著案件正式進入了執法軌道,朝著法治化處理的良性方向發展。但是鑒于這一起步過程的艱難,以及案件本身所折射出的復雜性,當地公安機關的有限介入,能否如民眾所期待的那樣讓所有真相大白于天下,依舊充滿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綜觀整個事件,房姐一案最根本的焦點在于其大宗房產來路是否合法?作為銀行副行長的龔愛愛是否存在其他違法犯罪行為?財富積累過程中又牽扯到多少人尤其是公職人員的違法犯罪?這一系列問號如果不能通過執法拉直,就無法消除公眾心中的猜忌與懷疑。奇怪的是,對于這些問題警方不做回應,卻一再強調房姐“非國家公職人員”,背后究竟隱匿著什么樣的執法邏輯?而無論是之前對民警的查處,還是此次對房姐的立案,案件依然局限于戶口問題。如果僅以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印章罪追查龔愛愛,可能存在的其他違法犯罪能否得到徹查,這才是真正值得擔心的問題。
或許對龔愛愛身后的“故事”不該做無根由的假想,但該案如果只是一起單純的虛假戶口案,緣何執法一再出現反常現象?近日又盛傳神木縣農商行副行長楊利平也在北京三里屯SOHO有12套房屋,這樣的信息是憑空捏造還是巧合而已?作為全國百強縣的神木到底有多少類似的神人?其財富積聚中當地的執法部門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些問題都難以從目前單一的執法中找到解釋。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將真相還原的希望寄托在執法者身上,期待后續性的調查能夠走在記者的前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針對沒有直接受害人的公權違法犯罪案件,當地的刑事執法能否秉公辦理,很大程度上依然取決于社會監督的效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眾的關注乃是對抗執法不透明的最有效武器,是實現在場監督的最佳方式。唯有如此,正義與公理才能得以伸張和維護。
(特約評論員傅達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