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央企業來說,打造成有競爭力的業務,重點則不是擴張新的業務,而是要進行業務的聚焦和剝離。
1978年10月,以四川省6家工業企業擴大自主權試點為起點,拉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改革走過了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兩步利改稅”、承包責任制、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稽查特派員制度、建立國有資產監督機構等不同階段,改革的目的是將曾經一直執行指令性計劃的國營企業變為能夠面向市場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使其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
因此,國有企業改革啟動后,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解決國有企業能夠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發展的問題。然而,要將計劃體制下數量龐大的國營企業轉變為能夠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實現這樣的目標,也并沒有肯定的答案,只能在摸索中前行。
不可否認,我們的一些國有企業的業務同民營企業是同質的,那么競爭就不可避免。但國有企業若位居行業的領先者,而其他企業則作為跟隨者,那么競爭關系就會大為改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要增強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需要打造一批中國的全球領先企業。當前,同其他非國有企業相比,中央企業所擁有的規模、實力使其成為全球領先企業更有優勢。
如何成為全球領先企業?先要打造有競爭力的業務。我們看到,全球領先企業要有規模,但有了規模絕不等于就是全球領先企業。如有20家各自獨立經營的小企業,現在我們把它們捆綁打包組建一個集團公司,它的規模就是原來小企業規模的20倍,并且假設它已經進入世界500強,這時,它顯然稱不上是全球領先企業。問題在于它缺乏有競爭力的業務。
目前,對于中央企業來說,打造成有競爭力的業務,重點則不是擴張新的業務,而是要進行業務的聚焦和剝離。縱觀全球領先企業,如美國波音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等,它們業務非常簡單;有些企業業務可能要多些,如美國杜邦公司、通用電氣公司,但多項業務都圍繞核心業務在發展。這些企業做非常有限的業務,原因很簡單,要在一個行業成為全球領先就已非常不容易,而要在超過兩個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那將更難。
而目前的中央企業業務太多,要將這樣多的業務都做成全球領先,顯然是不現實的,結果可能一個都做不成全球領先。所以,有相當數量的中央企業必須要對現有業務進行認真梳理,明確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將那些不做的業務剝離出去,置換出來的資源用于想要發展的業務,這樣,業務少了,規模可能小了,但企業的競爭力卻提高了,發展下去才有可能成為全球領先企業。(許保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