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暗訪10余家省級駐京辦餐廳,大多均被告知,至少3日內餐廳的包間和宴會廳都已預訂一空,駐京辦餐廳部分公務接待抽真龍、喝茅臺。多家駐京辦餐廳負責人表示,由于駐京辦餐廳更具私密性,接待的大多是政府官員,“與往年不同,受‘厲行節儉’政策影響,今年很多企業的商務宴請也選在這里。”(1月28日《新京報》)
把駐京辦視作大搞“駐京奢”的福地,進而賺得盆滿缽滿,這在某些推波助瀾的策劃者看來,實在可謂有著諸多“得天獨厚”的便利與優勢———一是行事低調、掩人耳目。比起那些裝修豪華、招牌響亮的高星級酒店來說,地理位置相對隱秘的駐京辦餐廳不顯山、不露水,更能給人一種“放心朵頤”的輕松心境;二是獨在外地、監督不易。也許駐京辦的“故鄉”因著形勢所迫,不得不大張旗鼓地嚴格制約奢侈浪費,而在地方監督力量鞭長莫及的京城之地,只要做好了“周邊協調”,基本不用擔心會被“逮”個正著了;三是未雨綢繆、早留退路。駐京辦當然也怕奢靡泄露、意外曝光,但是有了“餐廳”的幌子來當擋箭牌,也就易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稍早之前,媒體報道已有披露和警醒,在高檔飯店、星級酒店的公款吃喝受到“重點關注”后,有些公務接待的海吃豪喝,開始“轉戰”到了部門單位的內部餐廳。而相比之下,現今爆出的某些駐京辦漸有變成“駐京奢”之勢,則更是揭示了局部地區、一定范圍內,公款吃喝之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現實語境。而且,對外營業、生意興隆的“駐京奢”現象存在一日,其對“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的掣肘消解負作用,也是不可小覷。
駐京辦豈是“駐京奢”的福地?要讓反對公款吃喝、制止奢侈浪費的執政新風得到進一步確立,要使駐京辦這個名稱和形象日益變得純粹與規范,看來某些駐京辦的工作人員,真的還需好好學一學“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司馬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