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春運,北京各大火車站和火車票代售點周邊,黃牛又粉墨登場,很多票都加價300元。據一位長期從事售票行業的人士介紹,發車前四天或一天,售票網絡可能有余票,而這種規律性的信息,旅客并不知曉,給黃牛以可乘之機(1月27日《新京報》)。
火車票實名制實行伊始,曾有媒體和業內人士宣稱“黃牛相約吃了散伙飯”、“至少95%的黃牛都改行了”。然而,我們卻高興得太早了。實名制兩年來,黃牛黨非但沒有作鳥獸散,反倒活得更有滋有味。
一直以來,我們只知道網絡和電話訂票預售期為20天,于是早早地守在電腦、電話前,車票一經投放瞬間就會搶購一空。然而,很多時候其實是有預留的余票二次投放,報道稱“提前4天放票的時間通常是下午6- 7點,提前1天再放兩次,中午、下午各一次。”黃牛大多算準了車站放余票的時間,到售票窗口堵余票,一堵一個準。
前不久,兩名北京律師向鐵道部提出申請,希望公開今年春運期間的可售票總數等,查明“會不會給相關部門、內部人員預留了票”。由此看來,所謂預留票一說并非空穴來風。按說春運期間一票難求,鐵路部門理應有多少票賣多少票,最大限度讓更多人買到回家的車票,為何要提前預留一部分?如果是出于分流購票壓力、避免集中擁堵的話,為何要悄悄投放秘而不宣,售票窗口知道,黃牛們知道,唯獨我們公眾毫不知情?
在火車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保證分配程序的公平合理,是公眾的民生訴求,也是鐵路部門的應盡義務。然而,預留車票悄然銷售的做法,戕害了票務公平,剝奪了旅客的消費權益,也給黃牛黨提供了生存土壤。誤以為車票早已售完的乘客,便不再嘗試自己去窗口買票,而是從黃牛手中買高價票。當然,黃牛不會說破截留余票的秘密,只會吹噓自己跟車站內部有關系。因此,其結果除了給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也讓鐵路部門的公信力蒙上陰影。
一張薄薄的火車票背后,不應有太多黃牛知道而我們不知道的秘密。鐵路部門理應將票務信息完全公開,不同票種的發放總數、發放程序、發放規則讓公眾一目了然,從而最大限度保證分配公平,不給黃牛打信息差以可乘之機。(張楓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