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成品油燃油稅改革至今已經4年,相關累計的成品油消費稅近9000億元。但是媒體遍查相關財政報告,卻無法找到這筆巨額財政收入究竟開支到何處。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報道之所以提到燃油稅的問題,本意并非對該稅種本身提出疑義,而是對于中國高速公路收費問題長期無法有效解決表達了擔憂。畢竟當初燃油稅開征之初就被賦予了降低剛性收費的指向。所謂剛性收費,就是無論車輛實際使用狀況都收取同樣的費用,之前被燃油稅所替代的養路費就是如此。而燃油稅則讓“多用多支”的原則被體現,理應有助于讓剛性收費降低。
當然,在筆者看來剛性收費應該還有另外一種解讀,那就是公眾只能接受卻無法伸張自己利益的收費,而高速公路收費就應該列于其中。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公眾根本無法知道收了十幾年費用的高速公路,到底何時能夠還清所謂的貸款。既然收費不清楚、還貸不明白,由此導致高速公路的收費就成為一個謎題。而謎題的結果就是收費長期持續,公眾只能忍受卻無法據理反駁。
事實上,解決高速公路收費問題并不復雜,現實中的關鍵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讓每條高速公路的收入運營、貸款開支、日常維護等費用全部公之于眾,一旦收費已經覆蓋貸款,就應取消收費,或只收取日常維護費。其二,就是對公眾意見大的公路收費問題盡早強化政府投入,讓公路真正姓“公”。
值得一提的是,前一種問題長期以來公眾呼吁很多,相關部門也多次做過調查,但是卻始終缺乏 一個公之于眾的透明信息。對于此類信息不公開不透明的問題,一般的看法認為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對于高速公路收費往往“打統賬”,也就是收益好的高速公路會拿出部分收入,用來彌補虧損運營的高速公路。而這樣的信息,地方行政部門認為并不適合向公眾公布。就此而言,解決高速公路收費問題的核心在于,能否讓財政資金全部介入買單,由此媒體才會對9000億元的燃油稅收益提出質疑。試想,如果這筆收入能夠補貼政府高速公路投資,至少能夠部分降低收費標準了。而最終糊涂賬的結果,更加會引發公眾對于收費不透明的質疑,甚至直接影響了相關行政收費的公信力。
總之,信息透明、資金使用得當是讓燃油稅收之有理、讓公眾減少質疑的關鍵所在。對于收費標準如何下降、下降幅度應該是多少,則需要在廣納民意之后給與制度化核定,包括高速公路投資總額、里程長度、貸款期限、維護成本、服務質量水平、社會承受能力等諸多因素均應綜合考量。在這一過程中,收費的執行狀況也應定期做出上報,接受民眾監督。這些措施如果能夠實施到位,對于高速公路的質疑自然可以減輕。(馬紅漫 經濟學博士 財經評論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