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大前校長黃達人接受媒體采訪時對高等職業教育問題提出建議。對于一些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不重視、不支持,黃教授提出了批評。(1月21日《中國青年報》)
無論高等職業教育還是中等職業教育,在政府話語體系、輿論關注度以及民眾的認識中,往往不及高等教育、名牌大學那般受到青睞。在很多地方,職業院校的生均財政撥款不及普通高校就是再明顯不過的例子了。
放眼世界,誰忽視職業教育誰的經濟就無法飛躍;誰重視職業教育,誰的經濟國勢一定蒸蒸日上。關于美國經濟騰飛的學說研究汗牛充棟,但職業教育一定是其中無法忽略的強大引擎。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推動下,美國曾經普遍存在的傳統學徒制被英國的“技工講習所”代替,十九世紀中期后,大批職業技術學校雨后春筍般建立,就是為了及時迅速地適應產業格局、技術革命的巨大需求。正是大批“藍領”、“技術工人”的普遍成長,為美國經濟、工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前兩年的歐洲經濟危機,很多老牌發達國家陷入泥淖難以自拔,而唯有德國相對而言受到的沖擊最小,被譽為“一枝獨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國實體經濟的堅實厚重,面對金融債務危機,實體經濟發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而德國產業結構的合理與穩定,得益于它強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尤其是其政府、企業、學校合作共營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使得德國的教育與經濟實現無縫對接,在務實中實現穩定。
當下中國面臨巨大經濟轉型壓力,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模式的轉變,無一不受到職業教育不平衡、不發達的掣肘。比如說一方面很多地方大量裁員、就業問題嚴重,另一方面各類熟練技術工、高級藍領又高薪難求。這其實已經發出一種警示:在未來的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中,實體經濟必須茁壯成長,而技術藍領是否充足將決定經濟能否順利轉型和持續發展。而那些“藍領”的培養,不能靠自發的“傳幫帶”和企業培訓來完成,而是要站在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由國家搭建職業教育的各層級舞臺,讓更多青年在普通高校之外,找到適合自己的各類職業發展舞臺。如果國家能在這方面給各種職業教育以國民待遇,起碼能讓社會各階層加快流動,讓貧寒家庭、農家子弟有更多生活的選擇路徑。
一個國家的教育絕不僅僅是教育問題,還是民生問題、經濟問題;一個國家的教育也是立體多層次的,每一部分承擔著不同的職責,而且犬牙交錯、互為補充。就像一幅大拼圖,任何一個模塊都是完成拼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一盤圍棋,每一次落子都事關全局。
一視同仁地看待教育領域的每一種植物、每一個兵種,讓“藍領”的培養也像名牌大學一樣被政府重視起來,藍領強則經濟穩、職業教育強則階層流動快,整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方能抵御風險時代的更多挑戰。(馬九器 資深媒體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