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胺泄漏事故、山體滑坡、礦難瞞報、塑化劑……一起起牽動老百姓“神經”的熱點事件,事故責任追究漸無音訊,事件調查霧里看花,最后成為“爛尾新聞”。大概真的是我們的熱點新聞太多太頻繁了:一個新聞還沒來得及追根溯源,另一個更奪人眼球的新聞就出現了。
那些熱點新聞的背后,無不牽涉著失職而導致的
撕心裂肺的痛、用桃色文字描寫著的沉重的道德灰霾與令人拍案的權錢交易等種種不堪。新聞人千辛萬苦把真相呈現在公眾面前,無不期待通過其成因的分析,推動善后的處置,指出杜絕它再度發生的方法。然而,更真實的情況卻是,這只是新聞人對其職業功用的理想化預期。那些本可用來糾偏的文字,很快“爛尾”。于是,我看到一個新聞人在QQ簽名里寫道:常感文字的無力,是新聞人最大的悲哀。這份悲嘆,怕也是新聞人的通感。
新聞爛尾,根源在新聞中負面當事人深諳“拖字訣”的妙處。一者,他們相信總會有新熱點轉移關注;二者,他們不是想從中吸取教訓,想的是如何盡早地從中全身而退。一旦上級的關注度下降,他們的安全系數就上升了。至于被“爛尾新聞”所侮辱和傷害的,則不是他們的考慮內容。最多,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那些被免職官員悄然復出,也早就不是新聞了。
于是惡性循環形成:熱點新聞成“爛尾”,預演下一次熱點新聞。反反復復,民眾的希冀就如此被生生揉碎,就算是生命的代價,也喚不醒那些個在“爛尾新聞”里裝睡的人。
事件發生后,公眾有權在第一時間知道真相;誰該對事件的發生擔責,別總拿臨時工和副職說事;擔責者被法紀的處置具體到每一個環節的實時公開;更重要的是,如何改進工作,從根本上杜絕下一次熱點新聞的發生。從制度安排而言,這當是新聞當事者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從技術上而言,則需要媒體的堅韌,用追蹤報道,強行喚醒那些企圖想在“爛尾新聞”里裝睡的人。只有這樣,民眾才不會被“爛尾新聞”所侮辱、所傷害,并逐步拾起信心。(湯勁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