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市長陳建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民眾政治參與話題,指出要完善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咨詢論證和公眾征詢制度,積極探索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推動網絡問政。聯系近來廣州幾個重大項目產生的民意反響,不難看出政治參與的重要性,藉此機會,有必要對此話題相關期許作一些重申。
報告將政治參與歸納為四個堅持,即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政府拓寬政治參與渠道,踐行的是現代政治互動原則,政府有必要尊重和傾聽民間的意見表達,從民間智慧中擷取精華,此為“問政于民”,另外,民眾提出批評甚至是反對意見,都可追溯至公民應有之權益,此為“還政于民”。當下民間問政漸成氣候,不排除各種渠道的意見表達曾讓有的政府部門為難,然而若抽象其中的意義,不難看出,它實則是現代政府運行的常態。
當前中國社會政治參與渠道有限,雖然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但普通民眾的意見表達往往陷入自說自話,說與聽之間尚有層層障礙。若非“一致反對”,民間的訴求往往難得伸張。以近來引發輿論熱議的白云山隧道話題為例,民間與政府展開博弈,反對建設白云山隧道的意見頗有民意基礎,基于此,近日廣州市建委宣布,白云山隧道項目將暫緩實施。這看似是反對者的勝利,然而,回顧此事件不難發現,反對意見的呈現,以及反對意見的被聽,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白云山隧道方案出臺即是“即將動工”之時,這意味著此工程在規劃過程即忽視了民眾的意見表達,而在市建委、規劃局聯合各界代表召開的研討會上,原本喧嘩的反對聲竟演變為多數人支持。
類似的現象還出現在2011年規劃實施的九龍海項目上,該項目在論證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即被納入“亮點工程”,基于項目定位和自然條件,有專業人士即提出質疑,即便如此,廣州市依然要求加快推進。
為何洶涌的反對意見被忽視,而政府決策卻一意孤行?除了領導意志的作用外,有必要反思當下的政治參與。民眾表達意見固然重要,但要成為政府決策的參考,則有賴于規范的制度傳遞。若反對意見只是通過媒體等中介,以“輿論認為”的形態來呈現,難免會減弱其背后的呼聲。顯然,惟有制度嫁接,使其成為被制度認可甚至吸收的聲音,問政才有意義。
廣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推進網絡參政問政制度化”,今后政治參與制度建設或將有所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在現有的制度構架中不乏適應于普通民眾的政治參與渠道,其中的典型是聽證制度。然而目前它的吸引力有限,這其中,有必要反思制度自身的權威和公信力。“聽證專業戶”的出現,貌似與民眾日趨高漲的參政熱情不相稱,然而卻透露一個無奈的事實,即在很多民眾的潛意識中,聽證制度并不能反映民間意見,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它已淪為了政府的代言人。
如何讓政治參與渠道切實有效,并使之成為民眾政治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是接下來制度建設努力的方向。
針對白云山隧道項目民間出現大量的反對聲音,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出面表態“從公共理性角度出發,要充分聽取大家意見”。圍繞此工程,南都曾發表多篇社論,呼吁政府聽取民間意見,讓決策更科學,而在市建委作出暫緩實施的決定后,昨日南都也在社論中期待從中總結制度遺產。為民眾政治參與提供制度渠道,這無疑暗合了當下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方向。事實證明,反對的呼聲一旦演變為群情激憤,它在左右政府決策之余,往往也將影響社會穩定。在近來的一系列重大事項中,廣州民眾表現出較高的政治參與意愿,以此為契機,為民眾的參政熱情提供制度保障,讓社會更活躍,讓政府行為更清明,顯然皆為你我所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