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河南蘭考城關鎮(zhèn)一處居民樓發(fā)生火災,之后圍繞著“愛心媽媽”袁厲害和蘭考民政局等,諸多媒體給予關注。新華社批評稱,蘭考有些干部愧對焦裕祿。有蘭考官員抱怨,“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祿。”(見1月16日《新民周刊》)
“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祿”的話外之音是,如果當年沒有焦裕祿,蘭考就不會出名;如果蘭考不出名,公眾就不會像現(xiàn)在這么關注蘭考,關注袁氏孤兒事件;如果不那么關注,這一場火災很可能就混過去了。
這個邏輯還可以進一步延伸。即暗指除蘭考之外的其他地方,在兒童救助工作上,并不比蘭考好到哪兒去。袁厲害式的民間收養(yǎng)現(xiàn)象和模式并不只是在蘭考有,別的地方對此同樣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別的地方政府責任的缺位,甚至比蘭考還要厲害,別的地方也是能斥資幾千萬元蓋豪華辦公樓,卻不舍得建一個像樣點的兒童福利院。而現(xiàn)在,這一切都因為焦裕祿的“放大效應”,而讓公眾和坊間輿論緊緊抓住了蘭考。
焦裕祿一是有名人的“放大效應”,其次還有一個反差效應。眾所周知,焦裕祿因其“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作風而為世人不忘。而自從火災事件發(fā)生后,從蘭考相關部門的反應上,似乎看不到“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影子,更多的是推脫、搪塞,以及“冷血無情”的火災通報。這種反差更加劇了民意的憤怒和不解。
“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祿”,這并不僅是蘭考地方官員的邏輯。
《紅樓夢》中說:“俗語兒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況且又是個虛名兒,終究還不知怎么樣呢!”現(xiàn)在有人抱怨蘭考真的“因焦裕祿而倒霉”了,如此心態(tài)著實讓人深思。這說明有的地方公共管理部門疲于應付、得過且過已成常態(tài);有的官員無視自身責任,在民生利益、公共安全等問題上抱著“出事純屬意外”的僥幸心理,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生存哲學。如今,抱怨的蘭考官員其實更加愧對焦裕祿。是時候揚清滌濁、徹底清除這些潛規(guī)則了,否則,焦裕祿九泉之下也會深感不安。(石敬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