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瘋轉一條消息:“深圳高二女生外出遇害 疑為玩微博定位惹禍上身!”昨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誰動了我的聊天記錄》也經多家媒體官方微博轉載,文稱記者試著花50元購買了一款“記錄查看器”,裝在電腦上竟能查看他人聊天記錄,這讓無數網友對自己的隱私會否泄露心生惶恐。
點滴隱私匯集起來就是整個自己,你能夠想象自己的隱私變作明碼標價的商品嗎?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在網絡上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的重要性,最終出現問題后才后悔,才進行補救和掃尾工作,但為時已晚。網民自身需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強化隱私觀念。從博客到微博到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在人際關系日益緊密的同時,如何在保護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安全悠游其中,是每個網友的“必修課”。
但,網絡時代即使網民不是主動泄露隱私,潛在的風險依然不少,我們享受云服務的同時,沒想過自己的資料在流傳;我們網聊的時候,沒注意被盜號的風險和木馬的傾入。
互聯網可以允許各種創新、允許資訊的傳播,但任何人都無權出賣別人的隱私。人們應當提高保護自己隱私的能力。或許,從技術、教育和政府三個方面入手,營造安全合理的網絡環境,關好網絡安全的閥門,網民的隱私才不會在風中“裸奔”。(李春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