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和欣妍”這兩個普通的名字,成為繼中學英語課本“李雷和韓梅梅”之后,最有名的“莫須有情侶”。事情緣起,前兩天有網友在微博上貼出某銀行新業務宣傳單圖片,上面有如下推廣語:“欣妍和文浩新婚燕爾,小兩口的財務決定由妻子欣妍統一掌管,文浩每月發工資后留1000元,剩余的全部轉到妻子賬上。”如果使用該行的保底歸集業務,銀行將每天查詢文浩的賬戶余額,只要大于1000元,就會把超出部分自動轉至妻子賬上。
此圖一出,放眼望去,眾男網友可謂流血百步、伏尸無數,什么什么“史上最兇殘業務”、“讓所有已婚男士潸然淚下的功能”、“女網友@給男友最多的帖子”……僅看形容詞最高級出現的頻率,就可見此帖殺傷力。該微博僅一天時間,就連轉帶評超過16萬,名人李開復、巴曙松都進行了轉發。面對瘋狂的轉發評論甚至是調侃,推出該功能的銀行官微轉發該微博并表示:凡老公名字叫“文浩”的夫婦開通跨行資金歸集的保底歸集功能,有機會獲1000元購物券。
我眼前不僅浮現了身邊好幾個叫“文浩”的好基友,苦命的娃們,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如做真基友算了,“男男”合作,銀行沒辦法占基友們便宜不是?該廣告文案想象之陳舊,不外乎老公一貫出手闊綽、用度無數,老婆一貫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可生活里,會理財的老公、花錢如流水的老婆,大有人在。而且,每月就給老公留下1000塊,以現在的物價,能買點啥?我看也就是工薪階層的生活水平,話說回來,現在也就工薪階層忙著儲蓄吧,有點錢早投資能保值的不動產了。在通脹和貨幣超發之下,就你那點收入,怎么存都是虧;夫妻間的“小賬”,永遠算不過銀行乃至宏觀調控的“大賬”。
平心而論,銀行推出這樣的“歸集”業務,其實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日本著名導演北野武,與母親向來不和。他事業小有成就后,母親每月必催他寄錢回家,偶有遲延,老人家竟打電話破口大罵。母親的貪婪讓他十分不快。母親去世后,他的大哥交給他兩樣母親留給他的遺物:一封信和一張存折。信里寫道“我兒,你從小生性放蕩,擔心你日后一無所有……存折里有一千萬元……”
如此“灑狗血”的場景,若不是自傳里寫,我真以為是銀行業同仁為吸引存款編出來的訓誡故事。現在各大銀行為“吸金”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此招一出,實際上把銀行間業務競爭轉嫁為夫妻敵我矛盾,你說是有多腹黑?套用經典著作里的一句話:“銀行業”撕下罩在家庭關系上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我看作為下一步,假如小兩口不會過日子,或者夫妻雙方皆為“網購成癮者”,干脆,請銀行高抬貴手,開設如下業務:男女雙方每人每月留一千,其他收入歸集到丈母娘或者岳丈大人那里,豈不萬事大吉? (果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