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除去培養企業僥幸心理的土壤是必要的前提,說白了,就是能真正放棄帶血的GDP,放棄充斥著刺鼻氣味的速度,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南方,上海金山區突發水污染事件;北方,黑龍江雙鴨山一輛煤炭企業的通勤車發生爆炸事故。1月10日夜晚至1月11日凌晨的10小時間,發生在一南一北兩座城市的“水與火”的故事,再次向人們拉響警鐘,任何不基于可持續基礎上的發展,其結果是惡化的生態,掙扎的生命。
看起來,一南一北兩起事故的發生都是不負責任企業的偶然行為。上海水污染事件起因是一家物流企業違法向河中傾倒有毒、油性廢棄物,引發下游區域大面積水污染,居民撤離,區域停水。雙鴨山通勤車爆炸事故,則是煤炭企業違規將火藥雷管與人混載,到目前為止,已造成7人死亡,39人受傷。
但,真的是偶然嗎?這樣的偶然事件在上海金山發生已不是一次兩次了。遠的不說,2012年6月,因有企業違規排污,導致上海金山石化地區的飲用水受污染,一度上海石化水廠切換了取水口;2011年7月上海金山區金山衛鎮上海思諾化工廠內發生四氯化碳泄漏事故,所幸處置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和水源、大氣污染。
黑龍江雙鴨山亦是如此,這個依靠煤炭而生活的城市,去年“9·22”煤礦火災事故致12名礦工遇難;2011年9月煤礦透水事故致2人死亡。
企業的僥幸心理,往往依據自身或是其他人的經驗判斷。這個經驗是什么呢,無外一些利用管理疏漏“闖關”成功的例子。也確實有過類似的事例,在搜索上海金山化工安全的一些以往事故中,有些事故調查結果并未對外明確公布,肇事企業的名字亦被隱匿,更有一些,由于查不出污染源,不了了之。于是,金山肇事企業趁夜排污,雙鴨山肇事車凌晨上路,無非是以為此時無人查問,監管薄弱,自己神不知、鬼不覺,便能夠瞞天過海。
杜絕此類安全事故的發生,除去培養企業僥幸心理的土壤是必要的前提,說白了,就是能真正放棄帶血的GDP,放棄充斥著刺鼻氣味的速度,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監管無漏洞,嚴懲不護短,沒有了僥幸闖關成功的機會,自然也就斷了心存僥幸的念頭。
被指“世界末日”的2012已經過去,我們用什么樣的行動來迎接新的紀元,迎接未來的小康社會,是無視法律的爆裂的大火,還是藐視法規的水污染?這不只是這兩座城市面臨的選擇。(特約評論員郝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