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度過“世界末日”之后,新年來了,被稱為“史上最嚴交規”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和《機動車登記規定》也從1月1日起開始實施了。很好,很好。這兩件事都是值得慶祝的。
很多網友和車主對“最嚴交規”吐槽不已。我可以理解。假如我是一個不愛系安全帶、習慣闖黃燈、隨時就把車牌號碼遮擋住、總是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的駕駛員,我也很難適應“最嚴交規”。改革好,改革妙;但改革可能傷到自己利益的時候,自己就立刻變成改革的反對者。是以魯迅說,在中國搬動一把椅子也要流血。何況這一次搬動的是車子?
作為一名媒體從業人員,這幾天我與不少駕駛員朋友交談過,詢問他們關于“最嚴交規”的看法。意外的是,與網上幾乎一邊倒的反對聲音相比,這些駕駛員朋友大多贊成“最嚴交規”。他們普遍認為,對于循規蹈矩的駕駛員來說,“最嚴交規”很好適應。不僅如此,“最嚴交規”還有利于駕駛員改掉亂停車、亂并線、闖紅燈、超速、超載等駕駛陋習——而這些駕駛陋習往往是交通事故之源。
我這樣說當然是有證據的。據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交通事故50萬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均超過數萬人,相當于一個小型縣,居世界第一。其中,約有八成交通事故是因為各種駕駛陋習所引發。數據是枯燥的,代價是慘痛的。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交規實施之后的第一天,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濟南等城市接報的交通事故起數分別比前日下降了9.3%、23%、26.7%、18.4%、29.8%,未發生因違反交通信號指示造成的惡性交通事故。而整個元旦假期,全國共發生涉及人員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1204起,同比下降22%;交通違法行為大幅下降,其中違反道路交通信號燈通行行為2157起,同比下降66%。“最嚴交規”的作用已經初步顯現。雖然說幾天的數據不能證明更多,但至少,我們還是看到了這種令人欣喜的變化。
曾幾何時,酒駕、醉駕現象在中國泛濫成災。雖然大家對此深惡痛覺,可去年5月1日零時起實施的“醉駕入刑”,還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好在隨著“嚴查酒駕”等治理行動的開展,“醉駕入刑”得到了較為嚴格的執行——對此,著名音樂人高曉松深有體會——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一年多以來,全國醉駕同比下降將近一半,因酒駕導致車禍的死亡人數下降近四成。更重要的是,現在,“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已經成為眾多駕駛員的共識。沒有“酒駕入刑”這種動真格的“嚴法峻刑”,很難想象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新交規中,機動車輛“闖黃燈”將被依法罰扣6分,同時罰款200元,這意味著機動車駕駛員一年內有兩次“闖黃燈”的處罰,駕照就被“作廢”,需要重新學習申領。此條規定遭到網友和駕駛員的非議最多,以至于有網友稱之為違背“牛頓第一定律”。其實,不闖黃燈,并不是什么不可攻克的“技術難題”。只要改變長期形成的駕駛陋習,在經過路口時自覺做到提前放慢速度,“闖黃燈”自可避免。有網友辯稱,此舉會造成后面的車輛追尾。為什么會追尾?不就是因為在行車過程中沒有保持適當的車距嗎?這又是一種駕駛陋習,得改。
當然,任何法律法規都有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或許正因為此,公安部表態稱,要求各地交管部門對“闖黃燈”行為以教育為主,暫不處罰。這個表態無疑讓廣大網友和車主松了一口氣,也有助于緩解當前過于緊張的輿論。可是,畢竟只是“暫不處罰”,且只針對“闖黃燈”。駕駛員朋友仍需主動適應“最嚴交規”,拋掉各種駕駛陋習,把文明駕駛變成整個社會的一種共識,從而從容迎接“汽車時代”的到來。(何仁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