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否需立即扶起要做出專業判斷,這是一個技術活兒。
76歲的劉宗寶老人在路邊摔倒,22歲的小伙張啟敏想請人一起扶起老人,結果無人幫忙,他自己扶起請路人拍照作證又屢被拒絕。張啟敏說:“還好最后有位賣水果的女士幫了我,老人也被扶起來了。”摔倒老人6年前得了腦梗等疾病,曾多次摔倒。(1月3日《華商報》)
如今面對跌倒的老人,扶與不扶都需要細細思量:扶,需要技巧和勇氣,比如張啟敏請路人同扶以及拍照作證;不扶,則喪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悲憫之心,過后很可能會產生內疚。公眾之所以糾結,也是因為在尊老敬老愛老傳統熏陶下,扶不扶跌倒老人常被當成一個單純的道德問題——就像老人兒子說,父親摔倒后 “每次都會遇到好心人,很感動”。
衛生部2011年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指出:跌倒是我國傷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歲以上的老人中則為首位。而且,老人跌倒可能與其身體素質和疾病有關。劉宗寶老人76歲了,還患有腦梗等疾病,曾多次摔倒。盡管在“彭宇案”、“許云鶴案”發生后,扶起跌倒老人需要道德勇氣,但此時,老人是否需立即扶起要做出專業判斷,這是一個技術活兒。
換言之,遇到老人跌倒,倘若無法判斷老人是否意識清醒、是否有骨折、是否需要急救,最好的幫助是撥打急救電話。如果此時僅依靠道德驅使,施救者的不當行為極有可能會給跌倒老人造成二次傷害,甚至還會埋下風險,一念善意可能遭遇無恥訛詐,良善之舉可能付出巨大成本。
此次張啟敏和劉宗寶都是幸運的,前者沒有遭遇訛詐,后者獲得及時救助。但下次雙方能否還都如此幸運,卻是一個未知數。但毋庸置疑的是,如果人們都掌握最基本的救助跌倒老人技術,很可能就不會顯得那么冷漠和過于擔心訛詐了。莫遂壞人意,莫傷好人心。社會公眾對跌倒老人的群體冷漠需要改善和轉變,除了在道德層面呼吁,更需要技術層面的普及。(趙查理 自由撰稿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