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電臺評論中心評論員 金聲 良言 艾童)“教我一個手語吧?” “學什么?” “人民萬歲!” “‘人民萬歲’是這樣,人——”
這是聾人大學生王靜文在教人們手語。12月2日,“第五個殘疾人日”前夕,鄭州市人民公園,中州大學“愛心手語社”舉辦了一場“給我一個握手,教你一句手語”公益活動。
“愛心手語社”第六任社長梁玉音同學現場接受了記者采訪,她說: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有一條是‘友善’。我希望通過我們的活動,能讓社會上更多的人都了解我們的聾人朋友們。大家一起學習手語,把聾人當成自己的朋友,真正理解和關愛他們。”
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對青年人提出了希望。問題是,如何才能培育出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于個人的倡導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友善”是根本。沒有“友善”,就沒有愛心,也就談不上“愛國”、“敬業”和“誠信”了。以“友善”為精神內核的公益活動,無疑是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很有啟發意義。
為此,記者走訪了7所高校的十多個公益社團,采訪了近百名大學生志愿者。
公益活動讓大學生體驗到了社會責任感。他們甘愿為了社會公益責任而不惜放棄個人利益。河南農業大學“科技點播臺”是“全國百佳社團”,第十八任副臺長武書蒙同學告訴記者:
“我有過兼職,以前做過大半年家教,為的是減輕父母負擔。但是,后來擔任點播臺副臺長后,工作比較忙,我就放棄了兼職。我覺得在這兒有一份責任,我既然選擇了志愿服務這條道路,我就要把這個工作做好。”
正是在責任感的驅動下,大學生志愿者不怕臟、不怕累,不辭辛勞,甘愿付出。鄭大“筑夢服務隊”先后捐出去10萬多塊錢,圓了許多貧困學子的大學夢;而他們的“筑夢基金”不是社會捐助,全是靠同學們撿廢品、打掃衛生等勞動所得建立起來的。
鄭州大學“小白鴿義工隊”,今年暑假去了青海玉樹災區“支教”。隊員呂美澤同學講述了從玉樹前往雜多縣途中的艱難:
“我高原反應最嚴重,全身不舒服,嘔吐、全身麻木,只有右手有知覺。當時心里很害怕的,荒郊野外的,沒有人煙,這段旅途讓我很痛苦也讓我很快樂。從這段經歷中我學習到了很多。”
公益活動讓大學生學會了對社會的感恩,特別是那些貧困生、特困生。鄭州大學“小黑蟻志愿服務隊”隊長胡乾坤同學就是其中的一個。他說:
“我本人就是貧困生,家來自河南商丘柘城,柘城縣是國家貧困縣,家里面收入靠父母在外打工,奶奶長期臥床還需要醫療費,挺困難的。我們貧困生已經受到社會上很多幫助了,現在有能力了,就應該回報社會、回報他人了。”
公益活動既檢驗了大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又提升了他們的精神境界。今年暑假,農大“科技點播臺”大學生來到舞陽縣北舞渡鎮開展支農活動。參加活動的王喜梅同學向記者談了她的感受:
“到那里的第二天,我們就開了一個講座,給農民講授了一些玉米栽培管理措施和防澇抗澇的措施。當時,農民群眾的反應可好了。能用我們學到的知識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我感覺真的挺幸福的。”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的李爭艷同學曾獲得2011年“省級優秀志愿者”稱號,她的體會也比較深。
“我們做志愿者去敬老院,那些老人需要我們。我們需要給他們帶去一些溫暖、帶去一些幫助,然后我們從中獲得關于親情、關于人間溫暖的這些感受,有一個自我的提升。我現在是一名共產黨員。”
關于大學生公益活動,大學老師又怎么看待呢?河南農大植保學院團委書記史軍偉的感覺是:“公益活動讓大學生找到了認識社會、體驗責任、發揮‘友善’、提升自我的理性方式。”鄭州大學團委副書記冀娟長期負責大學生公益社團的指導工作,她說:“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一直是一個教育難題,我認為公益活動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理想途徑,參與程度高,形式活潑,效果很好,應該抓住不放,不斷推動;我們鄭大正在籌備大學生志愿者文化節。”
近兩年,河南的大學生公益事業發展非常快。據河南團省委統計,2011年,全省高校志愿者注冊組織82個,截至2012年11月,達到254個,不到一年就增加了兩倍多。拿鄭州大學來說,校、院兩級公益社團六十多個,志愿者總數近萬人。大學生志愿者已經成為公益機構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
鄭州“愛心聯盟”負責人田關心老師告訴記者,有十二個大學生公益團體常年來他們這里參與公益活動,比如河南商專戴林老師率領的“四季風文學社”等,是他們開展“社區服務”的主力軍。鄭州“若木書院”的創始人胡圣年對此也深有感觸:
“我們跟26個民間公益組織保持著往來。大學生志愿者團體占到大概80%以上。很多社團來我們書院已經一年多了,像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它一個學校就有5、6個社團,他們愿意長期堅持下去。大學生的加入,使書院充滿了活力,不然的話,書院的師資力量根本就沒有,全靠大學生,樂于奉獻,撐起了這個書院。
一屆又一屆大學生像“接力賽”一樣不斷地把“友善”精神傳承了下去。河南農大有一個“農機3班”,從06級學生開始一直到12級,不間斷地照顧一個張奶奶。張奶奶今年90高齡,身體不好,與人交流十分困難。家里的保姆阿姨向記者夸起了這些大學生:
“可不錯了這孩子們,他們好幾屆都在這,最少有三屆到四屆。老太太愛聽京劇,孩子們陪她唱唱戲,聊聊天,精神食糧。幫老太太洗洗手、洗洗臉,幫剪指甲,老太太可高興了。”
與大學生高漲的公益熱情反差較大的是,有的政府機構對大學生志愿者關注不夠,也缺乏適合他們的公益平臺。有的政府慈善機構很少關注大學生公益活動。對此,鄭大軟件技術學院“燎原服務隊”隊長夏原磊提出了他們的希望:
“不管是政府、民間組織還是高校團體,三個機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才能把公益事業做得更好。我們希望政府、民間組織對我們高校團體更多一些關注。”
即便是有的高校本身,也沒有充分認識公益活動對于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重大意義,幾乎沒有什么自建的公益平臺,對剛起步的和規模小的大學生公益社團也沒有什么支持。
在人民公園“愛心手語”的活動現場,長期關注大學生公益活動的“DV拍客”王自立老師也有這樣感受:
“這里面有點參差不齊的是,有一些學校還不夠重視。我曾經報道一個河南中醫學院的志愿者活動,他們到社區里面給群眾義務檢查身體,傳授一些養生知識,但他們可憐得連一個體溫計都沒有,更別說血壓計了。”
正當記者與王老師交流時,“愛心手語活動”被人民公園管理人員叫停了。他們聲稱要先給領導匯報,先去申請,允許你在這辦了,才能打橫幅標語。有市民看不過去上前理論:“他們打的橫幅又不是廣告,是‘國際殘疾人日’,就讓孩子們一邊去申請,一邊進行活動不行嗎?”結果還是不行。幾經周折后,活動才得以繼續。
像這樣的事再也不能發生了。全社會都要像愛護春天的嫩芽一樣愛護大學生的公益熱情,并結合大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公益氛圍,搭建更多的公益平臺,提供更多的公益支持。誠能如此,包括“友善”在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在大學生中間開花結果。鄭大“小白鴿義工隊”鞠明興同學的希望也就會實現:20年之后,回到“鄭大”還能看到“小白鴿”在高高飛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