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某縣城以溫泉著稱,分管外宣工作的副縣長表示,年底了,很多部門要過來參觀考察、檢查驗收,多數人都要體驗一下當地溫泉。有一天他陪洗了八次,整個人都快泡虛脫了。最后一次他都沒有換衣服,直接就在溫泉池子里等客人到來。(12月20日《京華時報》)
中央剛出臺“八項規定”,地方就爆出“陪洗八次”。日泡八次,泡壞了身體,也泡壞了作風。
“陪洗八次”只是基層公務接待鋪張浪費的縮影。每到年終歲末,常見一些官員跑場轉片,“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壞黨風喝壞胃”便是寫照。過度公款吃喝一方面傷害了官員自身健康,“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普遍;另一方面敗壞了黨風政紀,讓群眾有“朱門酒肉臭”之嘆。
作風問題源于制度問題,試想,如果不是公款埋單,而是自掏腰包,還會有這么多公務人員趨之如鶩嗎?
對此,有媒體提出將“三公浪費”入罪,而最近中央出臺并帶頭履行的“八項規定”也很具有針對性。但“縣官不如現管”,若無嚴厲的問責措施和有效的監督措施,禁令便會高懸。這與基層官員覺悟無關,是由現行官員升遷、政績考量、資源分配和信息公開機制所決定的。
這么多檢查組、考察團,誰都得罪不起,哪路神仙來了都得接待,不然就會擔心不受上級待見,失去政策扶持——飯局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飯局是萬萬不能的。四川白廟鄉“三公全裸”之后,就被“晾了起來”。而為個人政績和區域發展著想,地方官有時還要“跑部錢進”,和上級部門溝通感情,“吃公家的飯,辦自己的事”。
假如何為政績民眾說了算,一地民眾可以決定官員的升遷去留,假如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更加對等,地方財政無須依賴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中央下放對一些項目的審批權,假如地方三公消費能更加細化和透明,引入問責機制,同時輿論監督更加有力,誰浪費誰下臺,還有多少官員敢借考察之名行腐敗之實,還需要副縣長“陪洗八次”嗎?
工作作風之于權力結構,就如皮上之毛,民主的血液若不滲透到每個關節,作風就很難脫胎換骨。(韓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