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鍵詞
經濟增長
要從根本上擠干經濟增長中的水分,必然要求對官員的政績考核方式多樣化,乃至直接把基本的公共服務滿足程度納入地方績效評估體系中。
日前,在就當前經濟形勢和明年經濟工作聽取意見和建議的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表示,要保持經濟增長,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
“經濟增長必須是沒有水分的增長”,習近平在歲末年尾如此表示,這不僅是對明年國家經濟發展方向的要求,更是某種國家意識的體現:在過去的數年里,中國速度令世界矚目,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必須承認,此種增長仍然是粗放性的,是純數據增長,頂層設計已經開始逐步轉到兼顧質量的發展方向上來。于今年年初,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就說,2012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八年來將首次低于8%。不再追求單一的數字里的增長,“經濟增長必須是沒有水分的增長”,正是此種清醒思維的延續。
何為“沒有水分的增長”?在我看來,它至少應該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經濟增長應該在數據上是真實的,既要防止虛假也要防止浮夸,當前地方GDP數據統計的亂象,尤需值得警惕;其次,要減少以過度社會透支和索取支撐起來的“真實發展數據”,因為這也是一種隱形的注水式增長。譬如,如果地方發展是以環境污染、青山綠水不再為代價,如果增長并未令實體經濟受益,如果與此同時,居民個體仍沒有在初次分配中提高收入,進而提升幸福感,那么,即便此種增長的數據經得起檢驗,它也因為缺乏內涵與依附,而顯得有水分且虛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