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新華社以《速度、力度、透明度——— 中共向深層次腐敗亮劍》為題刊發綜述報道,其中提到,“異軍突起的網絡反腐已經成為反腐敗工作的重要推動力量”,而“十八大后,中國多地反腐提速,尤其是對日漸興起的網絡反腐,一經爆料,立即調查,及時公開”。
執政黨對腐敗行為的零容忍,與此相呼應的則是網絡反腐的屢見奇效,這應當算是一種正能量的匯聚,廟堂與民間,在此處握手并肩,達成共識。而公民在互聯網上通過公開自己的身份信息的形式履行憲法賦予的檢舉權利,更是已導致多個重大貪腐案件借此得到迅速查處。
然而,面對越來越積極的公民實名舉報熱忱,涉事機構與個人卻屢有不明智的莽撞作為,讓個案平添荒誕色彩。基于這一現實語境,如何應對才算得上真正運用了“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無疑成為一道亟待解答的命題。
一般情況中,普通公民選擇以實名舉報的方式介入具體貪腐案件的查處與線索提供,其大多要經過深思熟慮,充分考慮到如此行事所要承擔的責任與風險。公民以實名入場,往往手中掌握(并會出示)先期收集的不少證據。在此情況下,涉事的官員與機構應謹慎回應與表達,而具體到個案中,也越來越多地看到,紀檢監察部門第一時間做出回應,表態會對此進行調查;第一時間就矢口否認的意思表示,比以前少了。
當然,也有不少涉事方,以某種條件反射的方式反擊,面對公民多項證據列舉、篇幅頗巨的實名舉報,僅以諸如“純屬污蔑造謠”等情緒化的表態答復。公民針對官員個人所進行的檢舉,鮮有當事人的第一時間說法,倒是不少官員治下機構樂于為此進行倉促背書。隨之祭起的“報案、報警”,以及“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看似依法從事,卻不僅主體不那么適格,而且帶有太多的阻嚇意味。
談到法律手段,面對公民的實名舉報,作為涉案的機構與個人,確實也應當以真正的“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公民將證據材料以實名的方式提供,接下來的制度化應對,便是諸多應然調查程序的啟動。接受舉報的紀檢監察機構,對公民舉報依法采取獨立、權威的調查,涉事個人與機構,首先要做的便是配合調查。即便想回應與回擊,也要是真正有說服力的反駁過程:針對公民舉報的各項內容,諸項一一予以證據呈現和坦誠回應。動輒拿“侮辱造謠”等情緒化的表態來模糊以對,恐再難達到止息質疑的預期效果。
公民行使憲法權利,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檢舉,紀檢監察乃至反貪職能機構應盡快啟動調查程序,給舉報者也給公眾,一個指向真相的調查結果。
“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從口號走到實踐,從行為內化成信仰,需要規范和約束權力者的諸項作為,這些行為中便包括遭遇公民舉報之后的坦誠以對、接受調查和尊重司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