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關鍵詞
農民工
“大橋賓館”不僅放大了他們的生存窘境,而且不可避免帶來了城市管理、治安、衛生等諸多問題。如何在改善他們生存狀況的同時,拯救城市的形象,悲劇反思之后,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常處于憐憫目光下的大橋下農民工,亦有他們的苦、樂和期盼,亦有讓人側目的不良習性……立交橋下農民工死亡事件,使社會把目光投向了這個被忽視的群體。昨日,本報記者再次走入立交大橋下,探訪寒風中謀生的農民工。
立交橋下,那些曾經處于被人遺忘的角落的底層勞動者,此刻聚集在媒體的閃光燈下。伴隨著輿論傳播效應的放大,風餐露宿的他們引起了公眾極大關注,捐贈棉衣棉被的號召此起彼伏,歌手黃安也在積極籌備本月9日前來捐贈羽絨服。公眾的愛心值得充分肯定,不過,除卻捐贈棉衣棉被之外,我們究竟還能做些什么?
生命悲劇放大了他們的生存狀態,持續關注則有助于我們真實地走近他們的生活。在他們身上,既有勞動人民特有的吃苦耐勞,也有揮之不去的小農意識,他們在裝扮城市的同時,骯臟的居住地和四處便溺的陋習也給城市留下了黑色的印跡……他們就是這樣卑微而又矛盾的復雜體。“大橋賓館”不僅放大了他們的生存窘境,而且不可避免帶來了城市管理、治安、衛生等諸多問題。如何在改善他們生存狀況的同時,拯救城市的形象,悲劇反思之后,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應該肯定的是,立交橋下的農民工并不是出賣尊嚴的乞丐,而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們風餐露宿于此,是在等待工作機會,而不是施舍。他們骯臟破舊的被褥,不僅是生活所迫,更多的也是條件所限,身處露天的“大橋賓館”,嶄新的棉被并不比破舊的被褥更加實用,反而更加容易丟失,倘若只是為了追求生活舒適,他們何必背井離鄉風餐露宿?公眾捐贈棉衣棉被的熱情值得肯定,但僅憑這些并不足以改善這些農民工的生存狀態——工作與棉被之間,他們更需要的是前者,有了工作就意味著有了更多收入,他們可以體面地購置生活所需;失去工作就意味著失去了一切,即使披上嶄新的棉衣,他們終不免仍將在立交橋下東張西望、瑟瑟發抖。
“大橋賓館”由來已久,這里不僅是農民工的生活地,更是他們的工作地,便利的交通給他們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機會,這里是他們自然生長的勞務市場。明乎此,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什么甘愿頂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執著地藏身于此,他們是在守候不可多得且稍縱即逝的工作機會。實際上,“大橋賓館”正是馬路市場的真實寫照。因為文化知識的欠缺,農民工往往無法在正規勞務市場找到合適工作,而在正規勞務市場找工作還需要交各種費用,且有可能交了介紹費也找不到工作,因此,多數農民工并不愿意去正規勞務市場。與此同時,雇用農民工的一般都是小型個體企業,出于節省費用的考慮,這些企業也往往更青睞馬路市場。如此,供需雙方很容易共同拋開正規勞務市場,使得農民工的合法利益更加容易遭受侵犯。
以“大橋賓館”為代表,馬路市場的變相繁榮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市場供求,但由于農民工失去了最基本的法律保護,因此其本身就處于一種十分危險的境地。要想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首先就應當給他們提供一個合適的去處。實際上,鄭州市農村人力資源中心市場早在2005年就已經啟用,至今卻依然未能發揮實際作用。正規勞務市場為何不抵立交橋下的一床地鋪,這無疑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包括“大橋賓館”在內,所謂馬路市場大多形成于交通便利、車流密集的區域,由此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能在附近區域規劃一個正規勞務市場,在降低或者免收費用的同時加大宣傳引導力度,農民工真的有那么流連立交橋下風餐露宿的生活嗎?如果能解決這些農民工的工作和安置,所有與他們生存狀況相關的社會問題,也就隨之迎刃而解。倘能如此,善莫大焉。
故事以悲情開局,希望能以溫情結尾,這樣的溫情,顯然不僅限于公眾捐助了多少棉衣棉被。(趙志疆 孫曉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