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傳出消息: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數量到去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并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許多已建和在建的博物館呈現出“閑置浪費”的一面,在一些地方“博物館成了一個裝點門面的擺設”。
與目前全國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相對應的,是不久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年到2010年,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
博物館的增速與農村學校的“減”速,是一組很值得放到一起討論的問題。因為社會對博物館的態度,歸根結底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社會對學校的態度,歸根結底是我們對待未來的態度。歷史與未來,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分不出孰輕孰重。遺憾的是,幾乎每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與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形成了鮮明的落差。
由此暴露的問題是,在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城市反哺農村的力度還不夠,城市化的成本調節機制更傾向于將資源和資金用于城市的“增量發展”上,甚至是在農村“存量改革”中抽取一定資源補給了城市的“增量發展”。于是乎,多處于城市的博物館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而農村的學校1小時就消失4所。促進社會公平、讓百姓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需要增大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反哺農村的調節補償力度,遏制部分地方圍繞城市的政績化沖動。(燕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