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安寶馬彩票案中公證人員的玩忽職守,到桐鄉公證處的薪酬丑聞,其背后折射的是公證體制改革滯后及其所造成的現實困境。
近日有網友在網上曝光,浙江桐鄉市公證處主任年薪80多萬元,“去陽澄湖吃螃蟹”報賬16.1萬元。據報道,網帖信息來源于當地審計報告,情況基本屬實,對此,公證處現已被“限薪”。
公證處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機構改革以后,公證處多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從實際情況看,所謂不以營利為目的已然淪為空談。當地曾出臺文件,確定公證員相關收入與效益掛鉤。但應該說,事業編制員工年薪高達數十萬元,合同制員工平均年收入僅4萬多元,明顯存在不合理成分。
舉報帖所稱的“去陽澄湖吃螃蟹”報賬16.1萬元,在審計報告中也有體現,其公開名義是公證協會組織考察。這事得一分為二,如果是協會活動或許無可非議,若是相關負責人外出大吃大喝,至少涉及費用支出管理不規范。公證處是司法局下屬單位,好歹得注意點形象與影響。前些天全國糧食系統搞了個“饑餓體驗”,其實公權力部門及其直屬單位更該推廣相關活動,以體驗民生之多艱,收斂奢侈鋪張之惡習。
工作人員該拿多少年薪,并不是公證處的根本問題。問題在于,這一機構身份曖昧,既不算公權力部門,又與公權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如果公證處是個干干凈凈的市場組織或者社會獨立機構,其負責人拿多少年薪,或者上哪兒吃喝,都不該成為公眾聚焦點。可改制后的公證處雖名義上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實際上卻又是司法局下屬單位,二者之間存在著各種利益輸送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公證處不僅容易淪為相關部門利益關聯體,還會因此激生各種腐敗和灰色現象。公正是公證工作的立足之本。公證是一個出不起丑聞的行業。但不得不說,為社會提供公證服務的公證處,其公正形象卻一直為公眾所詬病。在現實生活中,公證處違規收費并不少見,虛假公證、貪污受賄等違法行為亦時有發生。從西安寶馬彩票案中公證人員的玩忽職守,到桐鄉公證處的薪酬丑聞,其背后折射的是公證體制改革滯后及其所造成的現實困境。
自2006年《公證法》實施以來,公證行業由行政機關逐漸向事業單位轉型,到如今又已面臨向何處去的問題。公證該姓“公”還是姓“私”,是近年來探討破解其身份困局的焦點。無論公證體制改革如何走,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必須堅決割斷權力臍帶,與司法部門厘清關系。相關部門與公證處應是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公證處不是相關部門的“私生子”,更不能淪為其附庸。
只有割斷權力臍帶,成為獨立運行的市場主體或社會組織,公證處才可能樹立公正形象,得到社會公眾的信賴。(特約評論員鄭言)
相關新聞
更多>>